生态中国网 >  森林 >  正文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曲动人的歌谣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0 时间:2012-11-06 00:00:00

字号

  徐秀娟与丹顶鹤亲密接触。

  海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甘萍演唱《一个真实的故事》。

  《中国绿色时报》副刊生态文化版举办“我心目中的10大生态歌曲”征稿活动,看到通知的那一刻,脑海中一下子便浮现出那首朱哲琴原唱,后经甘萍翻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平实动人的歌词,如泣如诉的旋律,20多年来在我心中久久萦绕,始终挥之不去。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这首当年红遍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这么多年仍深受大众喜爱,广为传唱?为什么每每用心聆听这首歌曲,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难过,甚至流泪……

  其实,跟大多数朋友一样,自己最初伴着卡带机学唱这首歌曲时,并未真正理解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甚至有一段时间误以为它是一首情歌。

  后来,在中学的一节音乐课上,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老师出人意料地放下手中课本,说:“很多同学都在唱《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大家一起唱好不好?”“好!”第一次在课堂上唱音乐课本之外的歌曲,同学们兴奋地直拍桌子。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伴随着悠扬的风琴声,及老师轻柔的歌声,我们扯着嗓子,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欢乐迅速在教室里四散开来。

  一曲唱罢,老师从风琴中缓缓抬起头来,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音乐委员站起来大声喊道:“你们不好好唱,把老师都气哭了。”

  我们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个个不知所措。老师却不好意思似的擦擦眼泪说:“不怪大家。是老师被歌曲感动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歌曲背后的故事吗?”

  这首歌所唱的“姑娘”,年龄和你们差不多大,名字叫徐秀娟。在遥远的黑龙江扎龙、江苏盐城,那里是丹顶鹤的故乡,17岁的徐秀娟因高中停办,跟随爸爸来到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第一位牧鹤姑娘”。勤奋刻苦的她,很快便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等珍禽的饲养、繁殖等技术,经她单独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100%。她的牧鹤技术曾经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波博士的称赞。后来,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徐秀娟自费来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因交不出学费,她曾数次卖血换取学费。经过艰苦的努力,她优秀地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后,她又远赴丹顶鹤的另一迁徙越冬地——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1987年9月,为寻找保护区内的两只天鹅,她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

  故事讲完,很多同学已是泣不成声,当老师再次弹起风琴,大家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动人的歌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时至今日,很多同学仍会想起当年音乐教室的那一幕,每次同学聚会,也都会自然而然地唱起这首歌。

  2010年11月,我们市林业局组织到东北林业大学进修,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独自来到野生动物保护系,在教学楼前驻足凝望。谈不上是“凭吊”,望着大学校园中那些步履匆匆的学子们,耳边再次萦绕起那熟悉的旋律:“还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我想,《一个真实的故事》之所以能红遍大江南北,还得感谢这首歌的作曲家解承强和词作者陈雷、陈哲。1990年,当中国流行音乐在大陆快速崛起时,《一个真实的故事》脱颖而出,除了有徐秀娟烈士的感人事迹外,词曲本身的优秀也是功不可没的。其实,不论生态歌曲、红色歌曲,或其他艺术载体,作品本身的质量才是其旺盛生命力的保证。“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当舒缓的歌声响起,我们的心儿,飞过小河,飞过湿地,飞过芦苇坡,与美丽的丹顶鹤翩跹起舞……歌曲高潮部分,高亢的海豚音响起,恍若鹤群一阵阵无助的哀鸣,直撞人的心灵。

  有人说,这首歌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它唤起了人们保护自然的良好意识。然而,就在自己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一条“千年鸟道候鸟遭猎杀”的新闻窗口却不经意间从电脑上弹出,让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据黑龙江林业系统的同志讲,如今《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徐秀娟烈士的家乡几乎人人会唱,在她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丹顶鹤等国家珍稀鸟类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社会公众保护湿地、关爱野生动物的意识较之20多年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多的志愿者正沿着烈士的足迹,为保护我们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忙碌着。

  说到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对烈士英灵最好的告慰。

  (作者: 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 曹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