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2021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年度主题的中关村论坛上表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从碳达峰、碳中和,欧盟大体上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需要45年,而中国只要力争3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这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中央已经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最近将陆续发布。
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东开始从事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依托哈工大(深圳)的科教资源,他与团队团结国内外科研力量,为深圳打造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并参与了深圳碳市场建设的政策设计工作。
为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我国必须加速推进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进行能源革命,在能源供给、能源消费、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
中国全口径的温室气体预计峰值将达到约120亿吨,我们归纳出六个关键领域会对此发力:一是应对可持续的需求,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二是能源部门,特别是电力部门的深度减碳,尤其以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主;三是终端用能部门的电气化;四是非电力低碳能源的转换;五是负排放,包括CCUS、碳汇等;六是去除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能源领域、制造业、学界等各行各业协同努力。其中,金融部门更需要在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汪洋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认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发展进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同心协力打赢碧水保卫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言出力。
发展清洁能源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如何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怎样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前不久,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能源经济研究院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多位院士专家积极建言。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9月8 日举办的国合会“落实双碳目标 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上表示,减碳不能只是单一的减碳,而应该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减碳、治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贺克斌表示,“五碳并举”实现碳中和将带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的重大变化,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观念重塑、价值重估和产业重构,会带来广泛影响。
张希良,1963年生,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重点研究团队“能源管理与气候政策”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