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7月2日从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组织的贡嘎山植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活动顺利收官。科考团队在此次野外调查中,发现大量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珍稀濒危植物,也收获了多项物种新记录,为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团队联合广西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中心研究员余丽莹带领的广西中药资源调查与整理创新团队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云南麻栗坡县追踪到新种疣茎绞股蓝野生资源。
近日,由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林业设计院等单位组成的技术团队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创建区开展植物多样性专项调查时,在环江县下南乡的一处石灰岩洞口崖壁上发现了一种形态特殊的马兜铃科植物,经室内的形态学观察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标本的比对,确认其为关木通属一新物种,并命名为黄金关木通(Isotrema jinquaniiZ.C. Lu, Y.S. Huang & M.L. Mo)。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北欧植物学报》上。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与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天坑群中,完成“消失”了上百年的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Petrocosmea grandiflora)的野外回归工作。
大理大学24日发布消息称,2024年7月,该校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植物生态学团队蒋显锋课题组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发现一个菊科植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兰坪蟹甲草(Parasenecio lanpingensis)。近日,该成果发表在植物学专业杂志《Taiwania》。
记者从贵州大学获悉,科研人员在位于贵州省沿河县的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菊科紫菀属植物新物种麻阳河紫菀。这一研究成果于日前在植物分类学国际期刊《植物纲要》上发表。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横断山区发现菊科风毛菊属新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Phytotaxa》。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下称“广西林科院”)陆生野生动植物研究所10日介绍,广西林科院联合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研团队,在广西桂林市等地的野外调查中发现并成功命名了一个新的蕨类植物物种——剑叶鞭叶耳蕨。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分类》(Phytotaxa)上。
据美联社以及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哥伦比亚官方当地时间5日表示,该国2025年第一季度森林砍伐面积同比下降33%。
记者2日从四川峨眉山市委宣传部获悉,时隔数十年,极度濒危的“植物大熊猫”——峨眉拟单性木兰近期在峨眉山再次绽放,这也是该植物植株在野外回归点首株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