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料开采、加工、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一个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被称作碳足迹,其已成为衡量产品绿色程度的标尺。工信部等部门近日发布首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涵盖钢铁、水泥、锂离子电池、手机等15项工业产品,为企业低碳改造、增强绿色低碳竞争力提供支撑。业内人士认为,即将开展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拟采用上述标准徐徐展开。
为高质量实施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1月14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控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1月6日,商务部外贸司公开征求《光伏组件出口产品低碳评价要求(征求意见稿)》行业标准意见,提出415kgCO2e/kWp限值。这意味着,当光伏价格内卷从国内卷向国外时,风向突然发生了变化,有些企业开始抢先布局,寻找零碳产业园和清洁电力比较丰富的地区合作。
1月11日,记者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获悉,我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参与机构遴选结果正式公布,中电联(北京)检测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电联认证中心”)等26家试点机构成功入选,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正式启动。
零碳园区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有助于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零碳园区是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有效率的关键经济主体,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进驻,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未来,零碳园区将成为广大产业资金绿色投资的热土。
2024年,围绕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加紧了行动的步伐,发生了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盘点了2024年度全球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最具影响力“十大事件”与大家分享,以此记录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雄心与努力。
应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这项工作需要政府的强制约束力,来促进各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数据信息共享合作,通过大数据喂养,结合第三方机构实际核查验证,纠正数据偏差,建立统一标准的、具有普适作用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从12月20日召开的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2019年至2023年,该市能源领域实现降碳600余万吨,交通领域累计降碳300余万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带来环境、气候、经济“三本账”收益。
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净零行业动态2024年版》指出,自该系列报告推出以来,降碳难度相对较高的重点难点行业首次出现了碳排放下降的积极趋势,但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仍面临着技术、基础设施、需求、资本、政策等多方面挑战。
多家水泥企业正为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准备。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水泥行业有望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梳理后发现,有四家水泥企业进入ESG强制披露名单,分别为海螺水泥(600586.SH)、华新水泥(600801.SH)、金隅集团(601992.SH)和天山股份(000877.SZ)。换句话说,这四家水泥企业要面临ESG报告强制披露和全国碳市场履约的“双重监管”。截至目前,四家企业都已100%披露2023年ESG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