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碳足迹因子已得到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水电能源工作组首席专家Amit Kunar的肯定。”7月10日,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召开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新闻发布会上,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我国水电碳足迹量化路径被采纳为国际水电碳足迹核算的推荐方法。”
过去十余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减排)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逐步成为航空业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民航敏锐地意识到减排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密切跟踪、参与相关事务。近日飞友科技发布的《中国民航碳排放报告2024》就盘点了全球碳减排及航空业相关事务进展,回顾中国民航节能减排成效,并用数量图表展示中国民航碳排放基本现状,并对中国民航的未来展开畅想和展望。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印发了《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简称《管理办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助力北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管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截至目前,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是全国碳普惠活动参与人数最多的城市。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包括锂离子电池、光伏组件、钢铁产品、纺织产品、房间空调器、计算机、小功率电机、轮胎、电解铝、水泥、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17种产品。
近日,《宜昌市大型活动碳中和适用认购林业碳汇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这是湖北省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导意见,也标志着宜昌市“林业碳汇+零碳活动”机制正式建立。
近日,我国牵头制定的渔业和水产养殖领域碳足迹国际标准《水产品碳足迹 大型藻类产品种类规则》(ISO 20423:2025)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大型藻类产品相关的碳足迹计算要求,适用于大型藻类全价值链碳足迹的评价,能够为大型藻类对气候影响的研究提供可靠和准确信息,为减少大型藻类产品全价值链中各环节能源消耗提供改进方向,也是落实联合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有力实践。
近日,为深化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为重点,加强碳足迹核算标准供给,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范围。
水泥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新兴市场中尤为重要,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泰国的两大水泥生产商——暹罗水泥集团(SCG)和暹罗城市水泥公司(SCCC),正从不同角度着手应对减碳挑战。
生活垃圾分类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抓手。近日,全国首创以居民社区为减排主体的《厦门市居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发布,与厦门落地的三笔“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交易形成实践闭环,将“垃圾分类就是减碳”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的碳资产,更以方法学支撑交易、交易反哺实践的具体示范,推动“双碳”目标与城市治理相融合,为厦门落实“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写下生动注脚。
联合国环境署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超过国际航空和海运的总和。6月2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2025 气候创新・时尚大会上表示,作为重要的全球产业、民生产业,中国纺织工业绿色发展影响大、关涉多、走在前。从末端治理到全链优化、从线性消耗到循环利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系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