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中释放的或是在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我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既是履行“双碳”目标承诺、应对全球气候治理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抓手。
近年来,我国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上加速布局。国务院2021年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相关部门随后出台《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提出构建覆盖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碳核算体系。目前,国家已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等24项国家标准,并在107个行业试点企业碳排放数据在线监测。从实际进展情况看,一些重点行业已实现率先突破,尤其是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已建立碳足迹核算指南;从数字化平台建设情况看,全国碳排放统计核算系统完成基础架构,2000余家控排企业实现数据直报;从标准衔接角度看,国内核算标准正与国际标准对接,光伏等出口导向产业率先开展产品碳标签认证。但体系完善仍面临着基础数据不全、核算方法待统一、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等挑战。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是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一项总体要求。目前,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为碳足迹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核心引擎作用,通过灵活的价格机制、竞争压力和资本导向,动态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减排动力,高效引导企业和社会主动减排。
推动多方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标准制度。市场驱动的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具有动态适应性和实践导向性,其生命力源于多方利益主体的深度博弈与技术迭代的快速响应。相较于政府主导的“一刀切”模式,市场化标准更能贴合行业实际需求。国际碳足迹标准如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虽提供通用框架,但在具体行业落地时仍需本土化适配。要推动企业角色转换,从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共建者,尤其是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头作用,推动行业数据库建立,在供应链中对供方进行技术标准约束,倒逼上游供应商采用统一核算方法。第三方机构则通过技术创新增强标准公信力,充分参与各级标准的建立,确保碳标签认证的透明性,降低企业跨境认证成本。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机制,推动我国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国际互认,倒逼中国企业加速对接国际标准,通过市场选择实现优胜劣汰。
推动企业在“双碳”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市场竞争能够极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需继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控机制,通过碳定价,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倒逼企业核算碳足迹、优化生产流程、进行技术革新。同时,着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广低碳技术产品,激励企业研发高附加值减排技术抢占市场先机。技术商业化进程亦因市场激励而加速。如绿色金融通过资本定价放大创新效应,2023年全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债券发行量达1.2万亿美元,低碳技术企业融资成本较传统行业低2——3个百分点。未来应继续强化碳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探索碳积分证券化等工具,进一步降低技术转化门槛。
推动实现产业链协同效应。产业链减碳的本质是市场权力重构。龙头企业凭借采购话语权,可将碳管理要求逐级传导至上下游,所以需抓住龙头企业这一关键主体,通过绿色采购加分等方式增强企业转型动力,并使其将订单配额等资源与供应商减排效果相链接,形成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减排效应。消费端偏好会倒逼供给侧的低碳产品供给,要积极推动个人碳账户建设,激励消费者选择碳标签认证商品,将绿色消费行为转化为碳积分进而兑换绿色有机食品、骑行卡、代金券等,推动企业将碳足迹管理从“合规负担”转为“竞争优势”。协同效应还体现在技术外溢与设施共享上,如截至2024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已有6艘能够使用甲醇的双燃料船舶投入运营,并且继续订购了18艘大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同步研发氨动力双燃料发动机,形成航运脱碳技术生态。未来需继续通过市场化协作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当然,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政府引导。政府的角色应从“规则制定者”转向“生态共建者”,在数据互通、跨境互认等环节提供制度保障,最终形成“市场驱动为主、政策托底为辅”的碳治理新范式。
(作者:张纪兵,系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有机食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