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对钢铁绿色革命,我们这一代中国钢铁人能否通过参与碳市场,促进中国钢铁绿色转型,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国家提供最高性价比的高品质钢材,为世界提供最低碳的绿色钢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4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标准宣贯大会(南京)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碳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竞争维度,将逐渐引导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节能、降碳、减排,促进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钢铁行业正式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碳市场是全新事物,能否顺利接入碳市场事关企业的转型发展和经营策略。针对此,姜维围绕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提出了3点意见。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迎接进入碳市场的挑战。
“低碳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潮流不可逆转,早已成为未来决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而碳市场已成为促进各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姜维指出,从国际上来看,欧盟建立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倒逼我国加快碳市场建设,美国气候俱乐部联合G7建立碳关税联盟,新兴市场印度、东盟等国家也正在加快碳市场建设,目前全球共有36个碳市场体系正在运行,另有22个正在开发和筹备建设中。
“钢铁行业是碳排放的重点行业,通过参与市场化的碳市场,一方面可以推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改进工艺、优化能源配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督促企业加强碳资产管理,统筹碳资产配置,提高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和能力。”他总结道。
二是正确认识钢铁行业进入碳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姜维指出,相对于电力行业,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更为复杂,涉及碳排放数据多,科学、准确统计核算碳排放数据难度大,要求高。钢铁企业在能源统计规则、收集渠道、核算标准、计量器具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规范、不清晰,大部分钢铁企业的碳排放管理能力和水平距离真正驾驭碳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在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中,生态部环境部审时度势,提出了2024年—2026年度为适应过渡期、2027年后为深化完善期的两步走方案, 其中,2025年度、2026年度的奖惩幅度不超过核定额的3%。
“钢铁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过渡期,加强碳资产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核算和报告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累应对碳市场经验,提高碳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他建议,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未来碳市场优胜劣汰的力度和强度,尽快加大绿色低碳转型投入力度,积极实施节能减碳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时布局低碳冶金新技术新工艺,加快落后工艺淘汰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全方位的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行业平台,促进全行业碳排放对标。
据姜维介绍,钢协于2024年7月份正式发布钢铁低碳服务平台,为钢铁行业提供了集数据对标、信息公示、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于一体的低碳服务。如今,该平台已有110多家企业用户注册,70余家企业报送了碳排放报告,已开发了政策、资讯、碳核算服务、公示中心及低碳工作委员会等服务板块,未来还将继续完善碳市场服务、技术服务、标准服务等功能。
“持续提升中国钢铁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就是利用好钢协的平台,使企业间可以毫无保留地进行各种生产经营指标的对标,促进企业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姜维说道,“未来企业各工序的碳排放、吨钢碳排放一定是企业间对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各钢铁企业积极参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重塑行业格局。今天碳市场的建立是钢铁绿色革命新一轮竞争的起跑线,当我们抱怨形形色色的绿色贸易壁垒,犹豫绿色转型的种种评论时,更应看到背后的机遇。谁赢得绿色转型先机,谁就将主导下一轮的钢铁市场。让我们做学习者、行动派、创新者,成为未来碳市场的主角,创造企业盈利新的增长点。”姜维在最后呼吁道。(李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