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跨行政区碳捕集与封存(CCS)存在哪些难题?如何解决?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顾逸凡、教授李风亭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论文,提出“协同集群治理”方法论,为全球CCS产业化走深走实提供中国智慧。
据了解,团队历时两年,对陕西、吉林、山东、广东等省CCS示范基地展开深度调研,充分调研CCS技术产业化状况,并着重分析其存在的障碍和主要问题。
图为调研小组在长庆油田CCUS示范工程(左上)、吉林油田CCUS示范工程(右上)、华润海丰电厂CCUS试验平台(左下)、国华锦界电厂CCUS项目(右下)实地探访。
基于调查研究,团队发现,由于面临碳捕获位点与封存位点的空间错位问题,跨行政区治理挑战正成为CCS规模化发展的障碍。我国虽在跨行政区CCS基建规划中阻力较小,但地方政府对尚处“投入期”的CCS项目缺乏动力,跨行政区碳配额归属争议易引发“双重复核”与推诿风险,最终仍需国家层面强力统筹。
针对此,团队提出“协同集群治理”框架,以透明权责、公平补偿、多元经济模式为核心,化解跨行政区挑战。具体而言,一是法律协同方面,建立统一监测与核证标准,避免减排量重复计算;二是经济补偿方面,碳捕获区向封存区支付生态补偿,且技术优势区扶持产业链薄弱地区;三是市场机制方面,实现区域碳市场联通,推动CCS碳信用跨行政区交易。
“CCS不是技术单行道,而是系统治理工程。”顾逸凡指出,团队将继续面向“双碳”目标,基于交叉学科视角提供同济方案,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记者程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