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我国共记录到海洋生物2.8万余种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4-07-11 14:29:15

字号

7月11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发布会上介绍,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了生机,也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根基和血脉。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宝藏。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延续地球最古老、最美丽的生命故事。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共记录到海洋生物物种2.8万余种,大约占世界已知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1%,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直在推进保护修复和监管治理,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作为重点,要求健全调查、监测、评估和保护体系,维护和修复重要的海洋生态廊道。根据《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纳入监测的24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有所好转,自2021年起,保持“不健康”状况清零,海洋生物多样性稳步提高。


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据此,经国务院批准,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出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海洋作为重要领域和关键目标,将重点加强河口、海湾、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恢复。


据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详细介绍了保护和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相关问题,他表示,在现状调查方面,2020年,我国完成了全国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基本掌握了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分布及生态状况,识别了突出的生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威胁、主要风险。在预警监测方面,针对重点区域定期开展生态预警监测,发布预警产品,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基础依据。在生态评估方面,定期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状况评价,今年6月,可能部分媒体朋友也注意到了,6月份我们首次发布了《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监测结果显示,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总体以优良为主。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经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保护,并逐步清退不符合管控要求、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的人为活动。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积极调动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开展了退化受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


孙书贤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一是掌握动态变化,持续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评估,并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二是加强保护管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适时补充其他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同时加强涉及典型生态系统项目的用海用岛管控。三是科学实施保护修复,通过分类施策提高保护修复的科学性,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保障修复的成效。此外,还将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开展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