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主要内容。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介绍,我国美丽海湾建设成效不断彰显,编制实施了《“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目前正在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65个海湾正在拉网式进行海洋垃圾清理工作,推动海洋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
与此同时,我国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国始终紧盯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沿海战略交汇点,实施重点施治,打了几场漂亮的攻坚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从企稳向好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转变。据统计,2023年,近海海域海水优良水质面积达到了85%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长了13.7个百分点,并且实现“六年连续增长”;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2021年后就消除了“不健康”的状态。
那么,这些成果是如何取得的呢?郭芳表示,在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方面,生态环境部主要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三个五年”的顶层设计。生态环境部从“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开始,坚持“三个五年”持续推进,力争到2035年全国283个海湾都能够建成美丽海湾。目前,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都已经制定了省级的建设方案和130个具体海湾的实施计划,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规划布局和实施体系。
其二是“一湾一策”综合治理。对共性的问题,比如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海洋生态的修复恢复,以及岸滩的洁净等问题,每个海湾建设都要做,但同时需要形成大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因此“一湾一策”要求,每个海湾都要结合它自身的禀赋因地制宜。截止到2023年底,“十四五”期间确定的1682项具体的任务措施已经完成了1/2,到现在已经将近完成了2/3,其余正在推进之中。2023年,全国283个海湾,有167个海湾海水优良面积超过85%,布氏鲸、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等旗舰品种在多个海湾频频现身。
其三,鼓励基层创新“示范引领”,特别是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通过遴选美丽海湾建设优秀案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去年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对美丽海湾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专门部署。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切实抓好落实,通过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日见成效的基层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加有力地推动美丽海湾建设高质量开展。
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同样成果斐然,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经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改善和提升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恢复了中华白海豚、中华鲎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减轻了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干扰。此外,还增强了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构筑了海岸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