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部实现进驻,将有哪些变与不变?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3-11-24 09:45:39

字号

11月21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分别对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5个省开展为期约1个月的督察进驻工作。


2023年11月22日下午,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甘肃省动员会在兰州召开,标志着第三轮第一批5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7cf6bef95d87fd5353e27890255d441c.png


2015年,从河北开始试点,到2022年6月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圆满完成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督察全覆盖,对20个省(区)开展了督察“回头看”,对两个国务院部门、6家央企开展了督察。


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取得了“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28.7万件,并督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比以往的督察,第三轮督察将有哪些变与不变?


督察机构及职责发生调整

更有利于发挥利剑作用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最大的变化是督察机构及职责发生了调整。


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生态环境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生态环境部的职责、机构、编制发生三方面调整,其中将生态环境部的内设机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更名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并将其职责表述中“承担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修改为“承担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事务”。


在环境部10月份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构及职责作出调整,机构设置层级与职能配置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有利于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正部级依然挂帅

两位“新”副部长首次参与


与此前的督察一样,第三轮督察每个督察组也都设置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记者注意到,此次新组建的5个督察组依然延续了此前正部级干部挂帅的惯例,副组长则由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过往环保督察经验的副部级干部担纲,显示了其专业性。


其中,担任第一组组长的陈润儿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担任副组长的翟青现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担任第二组组长的许达哲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湖南省委书记等职;副组长郭芳现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担任第三组组长的宋秀岩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等职;副组长张雪樵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此前已经多次参加中央环保督察,并担任副组长。


担任第四组组长的蒋卓庆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副组长董保同现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


担任第五组组长的刘伟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山东省政协主席、河南省政协主席等职;副组长胡卫列现任司法部副部长。


在副组长名单中,来自环境部的现职部领导有3位,分别是翟青、郭芳和董保同。其中,郭芳、董保同系首次以副组长的身份参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督察对象尚未出现

央企和国务院组成部门


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对象分别是: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


对比第二轮督察对象的名单和顺序,福建、海南、甘肃和青海都是在第二轮第一批被督察的对象,只有河南是第二轮第三批的督察对象。


另外,这一批公布的督察对象中,尚未出现央企和国务院组成部门。


区域、流域督察成关注重点


今年7月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国新办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是第三轮督察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任务,谋划开展好新一轮督察,利剑高悬,动真碰硬,推动被督察对象切实扛起美丽中国建设重大政治责任,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对比生态环境部此前通报的督察“关注重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情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和淘汰落后产能情况;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风险及处理情况;此前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情况等都是此前关注的重点。


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则在新闻通报中首次出现。


另外,8月23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在环境部官微撰文表示,认真谋划推进第三轮环保督察,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督察全覆盖,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中央企业开展督察,在省域督察中统筹考虑长江、黄河流域督察。


此外,虽然此前两轮督察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有多起涉及环境基础设施的问题,不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写入督察关注重点里,则是第一次出现。


“看海”将成为此次督察重要内容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保护好海洋环境对于促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海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陆海统筹不断加强、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海洋环境质量虽然总体稳中向好,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诸多问题。


违法违规填海造地、侵占破坏沿海岸线湿地及自然保护区、海水养殖无序发展、入海排污源整治不力、近海海域水质恶化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有出现。


“2015年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先后发现了150多个涉及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曾表示。


此次进驻的福建省和海南省都是海洋大省,海洋生态环境对于两省的地位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看海”必将是此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去年以来,两省相继印发了“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新目标和路线图。


然而,从以往情况看,前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也向两省反馈了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过往问题。


侵占海岸带违规违法填海问题有之。


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海南省开展环保督察发现,沿海市县向海要地、向岸要房等情况严重,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或破坏。


督察表示,房地产和养殖等违法违规项目侵占海岸带,占用大量优质岸线资源,而在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相关市县政府违规越权审批问题突出。比如,儋州化整为零违规审批海花岛填海项目;万宁市月岛项目未批先建;三亚凤凰岛填海项目以国际客运港和邮轮港名义取得海域使用权,实际主要用于房地产和酒店开发。


2020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福建省反馈督察意见时指出,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推动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在未取得用海手续情况下,擅自委托福建漳龙建投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违法填海项目,侵占东山湾湿地,截至2018年10月,共填海造地5820亩。


近海海域违规养殖问题有之。


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福建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发现,2013年以来,连江县近海海域规划区外近海超规划养殖达15714.7公顷,且无证养殖问题突出,造成养殖区水质下降。


同时,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存在部分非法海蛎养殖场,保护区缓冲区还存在违法建设和经营餐饮场所;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牛尾石”海域长期存在违规海水养殖问题。


同样是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海南省反馈督察情况时也指出,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未按要求编制出台海水养殖规划,未在重点河湖及近岸海域划定限制养殖区,全省海水养殖无序发展。


红树林破坏问题有之。


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违法养殖问题,保护区对历史遗留的9085亩养殖池塘未实施“退养还湿”,且2013年以来保护区内新增违法养殖面积767.98亩,对红树林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已经指出海南省违规填海造地、破坏红树林等问题。然而,2020年5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海南省反馈时称,澄迈县盈滨半岛滨乐港湾度假区在第一轮督察进驻结束后就“顶风而上”,违法抽取海砂围海造地,肆无忌惮地大面积填埋红树林,并造成项目附近残存的1960株红树林枯死。


近岸海域水质污染问题有之。


2019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福州耀隆化工集团公司私设暗管,长期利用雨水排口偷排工业废水。江阴镇、新厝镇共有8万人口,每天产生1万余吨生活污水长期直排兴化湾,兴化湾附近海域水质持续恶化。


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也指出,海南省大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进度滞后,海口市列入全省“十二五”规划的桂林洋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至今尚未动工,开发区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导致大排沟水质黑臭。


梳理不难发现,类似问题,在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均有出现,随着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进驻,这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点问题或将再次成为督察组关注的重点,对前两轮问题的“回头看”或也将成为督察组关注的焦点。


综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澎湃新闻、中国环境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