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交易 >  正文

全国碳交易满两年 三特点彰显市场平稳运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3-07-24 16:55:54

字号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至今已满两年。根据碳市场成交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99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10.3亿元。


如何看待过去两年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未来哪些行业有望被纳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主管、副研究员刘锦涛。  


市场总体平稳运行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过去两年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


刘锦涛:在过去两年里,全国碳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首先,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年来,发挥了显著的减排成效。碳市场第一年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当年全国总排放量的1%,累计成交金额高达84.92亿元;相比之下,第二年的增幅有所下降,但这主要还是根据企业实际的产能需求和交易情况设定相应的配额,充分考虑到生产和减排目标的客观实际情况,而并非是盲目扩张市场,保障了碳市场的稳定发展。


其次,高排放企业的减排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全国碳市场引导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引进先进技术降低污染排放量,也能进一步促进绿色投融资活动。而碳市场采用了市场化的交易机制,让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这种市场机制使得企业碳减排成本较为透明化,发挥了价格发现的功能,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碳市场的竞争机制也激励企业主动采取更多的减排措施,从而提高整体减排成效。


再次,全国碳市场为CCER的重启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和行业基础。CCER的重启会带动更多的减排项目参与到碳市场之中,更多激励措施将会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相应的减排项目创新。  


确保碳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碳核算还有哪些完善空间?


刘锦涛:碳排放配额应该基于科学依据和可靠的数据,以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和准确性,相关部门可以与科学机构、研究机构和专家合作,建立全面的排放清单和减排潜力评估,以便为不同行业和部门的配额分配提供依据。同时,碳配额还需要考虑产业的特殊性,不同产业的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存在差异,在分配碳排放配额时应制定更为详细的行业纵向规划,特别是对于高度排放的行业,可按碳中和路线图逐步实施约束目标,以分担其长期减排压力,同时为低碳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还需要在长期内逐步减少碳排放配额的总量,引导和支持企业和组织寻求更加环保和节能的生产方式,确保碳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从碳核算的角度,碳市场未来还会纳入更多行业,从而需要制定更全面、准确、透明的碳计量标准和方法,以确保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碳排放数据的可比较性和可信度。这将有助于监测和评估企业的碳足迹,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排放数据的一致性。 


七大高排放行业将被纳入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碳市场建设处于初期阶段,同时不断释放碳扩容信号,在您看来,未来哪些行业有望被纳入?


刘锦涛:根据业内估计,除了已经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行业以外,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在内的七大高排放行业有可能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将更多行业纳入碳市场,将鼓励不同行业的企业主动采取减排措施,从而推动整体减排和低碳发展,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通过将碳排放权的价格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碳市场可以实现不同行业碳成本的内部化,促使更多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更好地考虑碳排放对其经营的影响,并在业务决策中纳入环境因素,推动可持续发展。(记者 陈姝含)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