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相比首次履约期,此次全国碳市场履约期的周期为2年,即下发了2021年和2022年两个年度的预分配配额,控排企业须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2021、2022年度配额清缴。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相关工作的通知》,开始向全国发电行业的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发放过去2021年、2022年的碳排放配额(CEA),并对配额管理的年度划分、平衡值、基准值、修正系数等方面作出了优化,以更好发挥碳市场在推动行业低碳发展中的激励作用。
碳市场机制初步建立,提质扩容需求迫切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行,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162家发电企业上线交易,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两年来,我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规则,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等技术规范相继出台,我国碳市场市场制度和运行框架基本建立和完善,并在引导和激励发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99亿吨,累计成交额110.3亿元人民币。7月14日收盘价为60元/吨,较年初首个交易日上涨9%,较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的48元/吨,上涨25%。在全国碳市场机制作用下,2022年全国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541克/千瓦时,比上年降低3.0%。
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全国碳市场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第一,但是覆盖的行业较为单一,且缺乏履约主体之外的其他第三方交易机构。同时,加上第一个履约期配额发放相对宽松,有履约交易需求的企业占比仅为30%。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碳市场整体交易活跃度不高,交易时间较为集中,从而降低了全国碳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不利于碳市场的功能的实现。全国碳市场亟须优化碳配额管理和交易机制、扩大行业覆盖面,建立一个日渐完善和活跃的全国碳市场。
碳配额分配和履约更加灵活和精准化
为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持续推动行业低碳发展。此次,生态环境部在考虑能源保供和发电企业履约压力的基础上,大幅优化了发电企业在第二履约期间的碳配额分配及履约方法,以便更灵活、更精准实现配额分配和履约。
相较于第一次履约,生态环境部在此次履约期内收紧配额的同时,引入灵活的“借碳”机制和个性化纾困机制,以减轻企业履约压力。《关于做好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对配额缺口率在10%及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确因经营困难无法通过购买配额按时完成履约的,可从2023年度预分配配额中预支部分配额完成履约,预支量不超过配额缺口量的50%。并对承担重大民生保障任务的重点排放单位,并且执行履约豁免机制和灵活机制后仍无法完成履约的,将科学、精准、有效地减轻重点排放单位的履约负担。
此外,在碳配额履约方面,此次《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突出了“差异化分配,差异化履约”的特点,提出对不同种类的排放单位给予不同的碳配额发放方式和履约方式。并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在清缴阶段,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委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以下简称注登机构)对重点排放单位配额进行强制履约。同时,提出不得限制配额跨集团、跨区域流动。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将有助于提高碳市场各交易主体履约交易活跃度。
碳配额逐步收紧,CCER重启恰逢其时
日前,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提出,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双碳”目标下,这预示各行业各领域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将会被逐步压缩,而碳监测、核算和交易等需求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相较于第一次履约期,第二履约期配额分配较为紧缩。今年3月发布的碳配额方案中,煤电机组2021年基准值比2019年-2020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从6.3%到18.4%不等,2022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有所下降。同时,今年碳配额分配方案中首次引入平衡值概念,即各类机组配额盈亏完全平衡时对应的基准值,代表该级别全国发电机组的平均碳排放强度。配额分配基准在平衡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下调,倒逼发电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工作不断加快,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相继召开,预计最快明年全国碳市场将实现扩容。在此背景下,现有部分电力企业将会增加储备配额,惜售心理提升,这必将导致市场供应量相对不足,推动碳价上行。在碳配额需多供少情况,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需求也必将呈现出显著增长。
根据测算,目前全国CCER库存量仅剩约1000万吨,按照5%实际碳排放量抵消计算,根本无法满足全国碳市场全部企业交易需求,且随着碳市场的扩容,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需要购买CCER用来弥补碳配额的不足。机构预测,全国碳市场初期CCER 需求量约2.25 亿吨/年,长期需求有望扩容至4亿吨/年,CCER供需缺口巨大。可以说,CCER重启恰逢其时,发展空间广阔。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