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表演倒立、上演“平地起飞”、跟着音乐节奏扭动身体创造“街舞名场面”……全运会开幕式上,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用“使不完的牛劲儿”在会场拼命“整活儿”,网友们亲昵地称其为“活力大湾鸡”。
事实上,“大湾鸡”的原型是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它们年年回归珠江三角洲繁衍,寓意不忘故土、深爱家园。所谓的“鸡冠”其实是广东木棉红、香港紫荆紫、澳门莲花绿三色水柱,代表三地同心同德,全民欢庆。之所以被戏称为“大湾鸡”,也是源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上,白切鸡、豉油鸡等食物是刻在地域记忆里的味觉印记,网友将吉祥物与这份生活情怀联结,自发赋予其“大湾鸡”的民间命名,便是最朴素的文化共鸣。“指豚为鸡”,粤语梗、表情包的创意二创,让严肃的文化符号变得可亲可感。
“大湾鸡”的感染力,源于创意设计,更来自普通人的真诚演绎。武校“小孩哥”们自然流露的天真活泼,更让原本静态的吉祥物形象瞬间“活”了起来。原地360度旋转、一蹦三尺高的绝活,甚至不小心撞上栏杆时的呆萌反应,都透着未经雕琢的纯粹活力。网友直言“知道里面是小孩扮的就觉得更可爱了”。从“白切鸡双胞胎”的调侃到“可爱到发芽”的赞誉……这一系列生动的“爆改”看似“不着调”,却恰是“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最淳朴的映照。
文化创造从不需要“完美标准答案”,而在于扎根烟火气的开放与包容。“大湾鸡”出圈并非孤例,而是本届全运会厚植人民文化的生动缩影。开幕式上,方言童谣与交响乐交织,岭南醒狮与现代舞蹈碰撞,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赛事期间,随处可见的大湾区特色元素、贴近群众的互动体验项目,让全运会不仅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舞台,更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把文化融入赛事全程、走进群众生活,让人民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全运会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鲜活体现。
文化的生命力是扎根生活的烟火气。从《诗经》里“风”记录民间百态,到元曲演绎市井生活,再到如今网络时代的全民文化创作……人民的实践创造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大湾鸡”的民间命名、趣味二创,正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的生动释放,这种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文化表达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彰显文化自信的底气。(樊美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