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揭晓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万亿元,同比增长5.2%。这一数字不仅高于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还蕴含着一场深刻的增长方式变革。中国经济已不再是简单地拼速度,而是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齐头并进。在这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绿色动力”正重塑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绿色”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此后,中国揭开了绿色转型的序幕,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
2020年,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9月2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再次承诺:将在2035年实现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到10%,并力争做得更好。这不是空头支票,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提升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已达35.3%,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如今,全国每3度电中就有1度绿电,中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曾经,舆论中有“绿色环保将增加成本,拖累经济发展”的论调。而今,中国经济用客观数据有力回击了这一谬误。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四分之一。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46.9%和22.2%。这些数据证明,中国经济中的“绿色红利”正在持续释放。凭借战略定力和主动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实现了从“谈绿色变”到“以绿为伴”的转变。
放眼全球,当一些西方国家在重大国家政策上摇摆不定,甚至开历史“倒车”——从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转变为本国优先的奉行者,从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变为退出《巴黎协定》的“逃兵”,中国却始终保持着战略连续性。
这种定力创造了可预期的未来,而这正是投资最需要的“确定性”。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降本增效是永恒的话题。如何降本?犹如开车行船,顺风顺水自然省油省电。如何增效?把握“绿色红利”的风口,通过产业绿色化实现绿色溢价,通过绿色产业化,抢占生态变现的先机。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80%是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绿色化转型,正释放出巨大的投资潜力。与此同时,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供链,过去十年推动全球风电、光伏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这些成就背后,是无限商机。当下的中国,“绿色红利”不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动力。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有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而这一过程,必将伴随着无限商机与发展红利。投资绿色,就是投资未来;投资中国,就是拥抱机遇。
中国的绿色发展,既关乎环保,又关乎经济转型;既关乎国家战略,又关乎企业发展;既关乎当代,又关乎未来。在这场绿色变革中,中国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提供了一条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发展新路。这条路上,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既有责任,更有红利。对于有远见的投资者和创新者而言,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裴建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