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科技织网 守护江城蓝天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时间:2025-10-20 14:53:04

字号

从“盼蓝天”到“拍蓝天”,如今,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照片,频频在武汉市民的“朋友圈”里刷屏。2024年,武汉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列第15。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管理的耳目、基石。近年来,武汉市通过数智化转型推动大气监测能力现代化,为精准治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武汉街头,不时可见一种造型特别的“面包车”,车顶安装有采样头,车身印有“空气质量监测”字样。通过切割器采集到的空气样品,被吸入车内后,经质谱仪快速分析,生成污染物组分的监测数据,并即时回传至中心控制室。


走航监测车内,.jpg


走航监测车内,工作人员正在分析监测数据。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摄


这些走航监测车可根据重点区域、时段和应急需求灵活调度,每辆车监测重点不尽相同:有的聚焦PM2.5;有的配置了激光雷达,通过监测颗粒物的时空分布识别沙尘、云及局地污染物;有的监测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态污染物;还有的专攻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分析,对保护公众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秋冬季空气质量保障压力较大,我们每日在污染物排放负荷大的重点区域安排走航监测。”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高级工程师胡柯介绍。走航监测时系统会生成实时空气质量地图,以不同颜色标示污染物浓度高低区域,为精准治理提供靶向依据。


除了机动灵活的“移动哨兵”,还有坚守岗位的“固定堡垒”。目前,武汉市组织15个(功能)区完成176个街道(乡镇)空气站设置,全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增加至208个,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面的监测“天网”。在这张网中,位于武汉市经开区江汉大学的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超级站),地位不可或缺。


为何在此设立超级站?胡柯解释,武汉秋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经开区正处于中心城区的下风向。这意味着,来自上风向的各类污染物经过传输混合后,往往会在此地汇聚。同时,该区域本身也是工业区。在这里设站,为追溯污染来源提供了独特优势。


“如果说普通监测站是给大气做‘常规体检’,那么超级站就相当于做了一次精细的‘CT扫描’。”胡柯形象地比喻。


超级站工作人员.jpg


超级站工作人员正在采集大气样品。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摄


这座配备60多台先进设备的超级站,具备大气化学监测、气溶胶监测、立体遥感监测、气象监测、常规参数监测等六大监测体系,可实现400余项因子的实时监测。


“不仅能敏锐识别出秸秆焚烧、沙尘传输等污染‘特征’,还能深入解析臭氧形成的前体物,为精准溯源和科学决策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工程师王晶介绍。


监测网络越织越密,数字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在黄陂空港新城,智能监测站房技术正推动监测工作向“自动化、无人化”升级。传统站点需每周人工巡检,而智能站房能自动完成监测仪器质控校准,可稳定运行一月无需人工干预。


然而,自动化程度高并非意味着人的作用下降,反而对监测人员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胡柯表示,随着监测数据量激增,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及时发布解读,成为监测团队的新挑战。


从“人海战术”到“数据跑路”,从“经验判断”到“精准溯源”,科技赋能下的武汉大气监测体系,正悄然重塑着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格局。一个个数据、一张张图谱,汇聚成守护“武汉蓝”的坚实力量。(人民网记者 张沛 王郭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