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9日从绿色和平官网获悉,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21亿千瓦、新能源贡献超25%发电量,新能源对煤电的替代作用愈加显现,电力部门也即将迎来直接影响未来数十年减排路径的碳排放峰值。在这一关键节点,煤电的角色定位尤为特殊——作为未来减排的重点,其转型节奏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与清洁替代的可行性。
在此背景下,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今日联合发布报告《迈向“十五五”煤电何去何从:转型路径与多元机制研究》,通过情景建模提出2025年电力碳达峰、煤电发电量控制在5.55万亿千瓦时峰值的可行路径,为”十五五”电力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高雨禾表示:“在电力部门碳达峰在即叠加‘十五五’规划的关键窗口,我们应该从更长期主义的视角看待电力部门的低碳转型,建立面向2035年的长效减排机制,为达峰后电力部门碳排放持续下降奠定路径基础。”
煤电发电量即将迎来峰值
报告从电气化进程(加速/高效)和非化石能源发展策略(基准/高速)两个维度对近中期中国电力部门发展路径进行了四种情景模拟。通过比对减排效益、经济成本、清洁能源部署情况等多重因素,报告发现高能效电气化下高速部署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路径(下文简称“情景三”)综合最优——当“十五五”年均电力增速为2.8%、2030年新能源装机量达到31亿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达到2.7亿千瓦,煤电发电量将在今年迎来峰值,且峰值有望控制在5.55万亿千瓦时之内,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力部门有望在2025年迎来“碳达峰”,峰值为52亿吨。
2025-2035年中国四种电力发展情景的主要假设与预测结果 © Greenpeace
报告发现,凭借着未来10年对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的积极部署,情景三的路径也将大幅提升电力部门碳达峰后的减排效率,即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预计提升至66.4%,电力部门碳排放有望较2025年下降18.8%,降至42.2亿吨。
警惕”碳转移”陷阱
近年来,以电动汽车、电解铝为代表的交通、工业、能源等部门用电需求持续提升,而过快的电能替代本质是将其他部门碳排放转移到电力部门。经报告梳理,2016-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新增3.73万亿千瓦时,其中电能替代贡献的电量增长约1.4万亿千瓦时[3],这与煤电发电量增量1.55万亿千瓦时相当。
这意味着,当电能替代的规模超出非化石能源新增装机的供应能力时,将不得不由煤电或其他化石能源电量填补缺口,这也为煤电产能和装机的扩张创造条件,进而延缓非化石能源发电从增量替代转向存量替代的进程。
因此,为破解由过快电气化带来的碳转移,报告强调电气化程度的提升节奏跟非化石能源发展速度应得以匹配。在电力部门碳排放达峰后的10年间,“能效提升+清洁电力替代”双轮驱动是有效实现电力部门平稳降碳的关键路径。电力部门更加迅速、低位的达峰不仅能为全社会碳达峰提供强大助力,同时也将给电力系统深度减排留出更多部署时间和缓冲空间。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三大核心建议:首先,明确煤电退出路径,制定“十五五”清洁电力加速替代方案,通过供需双侧发力抑制不合理电力需求,杜绝借保供之名非理性扩张煤电规模;其次,构建动态调节体系,强化煤电与新能源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优先填补灵活调节与跨区互济短板,以容量协同优化替代粗放扩容;最后,加速新能源在逐步替代传统电源的过程中同步加强新能源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
《迈向“十五五”煤电何去何从:转型路径与多元机制研究》.pdf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202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https://mp.weixin.qq.com/s/sYReL5fIqEElDdAQgWbUkw
[2]中电联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https://cec.org.cn/detail/index.html?3-347534
[3]课题组根据中电联和国家能源局等机构的公开数据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