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 >  正文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张杰:造纸业轻装“入碳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07-03 16:40:51

字号

全国碳市场即将迎来四周年,年初至今政策推进频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今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实施,继发电行业之后,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也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其他重点行业扩围也提上日程。


近日,中环联合认证中心部长张杰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围绕碳市场扩容路径、CCER高质量发展、造纸等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机遇挑战等话题展开了解读。张杰任职的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牵头编制了发电、钢铁、铝冶炼等行业碳排放核算指南,同时也承担了部门省市全国碳市场核查技术服务。


1751532199599277.jpg


《21世纪》:你曾提及生态环境部正开展纳入碳交易的行业扩容评估研究,或于2026年起逐步推动纳入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关键产品,各行业纳入碳市场产品和顺序有着怎样的考虑?


张杰:2023年起,生态环境部组织多家研究机构及各行业协会开展八大行业纳入碳市场关键问题和路径研究,当前碳市场扩容遵循“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原则,经科学论证后相关方案已报送至国务院。


回顾扩容历程,发电行业因按基准值分配配额的数据基础最好,已于2021年率先纳入碳市场履约交易。而其他三个行业当中,建材行业包括水泥制造和平板玻璃制造等子类,当前扩容先期纳入碳市场的是其中工艺生产最成熟、配额分配方法及数据基础最好的水泥熟料生产环节。在不考虑外购电力排放的情况下,铝冶炼行业中铝电解工序对应的直接碳排放体量较小,仅几千万吨,对碳市场的总体影响相对较低。此外,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备受各界关注。目前,全国约有730家钢铁企业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工作,其中纳入履约的长流程钢铁企业(指包括高炉、转炉等工序)约300家,排放量17亿吨,占钢铁企业总排放量的90%以上。其余行业将按节奏推进,预计在2027年左右陆续完成纳入工作。


我国碳市场纳入行业遵循“按产品划分”原则。行业内产品的纳入顺序遵照其产业重要性和排放体量。以化工行业为例,其纳入碳市场的产品更具复杂性,产品可达数十种。2016年开始,化工行业每年开展核算报送的至少包括17个种类、21种主营产品甚至更多。从前期调研来看,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氮肥协会、中国电石工业协会等协会发布以及统计年鉴数据,目前纳入报送行业产品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产品包括初级形态塑料、甲醇、氨及氨水(合成氨)、烧碱、氮肥、乙烯、纯碱和电石等。而这8类主营产品均具有较好的数据基础。其中,以合成氨、甲醇产品排放体量最大,其生产工艺相对统一,主要以天然气(或焦炉煤气)、煤炭等为原料,且原料与工艺标准化程度高,具备良好的核算基础条件,符合纳入碳市场的前期基础。


《21世纪》:你曾提到造纸行业目前虽未纳入碳市场,但对碳市场并不陌生,是指哪方面?


张杰:我国是纸和纸制品生产大国,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造纸行业2020年全行业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0.79%,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的1.18%,占制造业能源消费的1.4%,能源消费数据占比低于造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属于高能耗行业。


造纸行业用能特点是企业生产热力需求规模大,企业对自产蒸汽热力的需求导致了煤炭的消费比例高,据统计行业使用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占了四分之三,外购电力占四分之一左右。造纸行业生产耗能以热力蒸汽为主,大型企业普遍配套自备电厂,采用“以热定电”模式。这些自备电厂此前已按发电行业管控“发电设施”纳入碳市场并开展配额分配和履约。因此可以说造纸行业对于碳市场并不陌生,为行业整体纳入积累了核算经验。


问题也来源于此,自备电厂已按发电行业纳入,其消耗煤炭产生的电力、热力产品已分配配额,若将用于造纸生产环节的自产热力再计为排放源,即会形成重复核算。而如果不考虑制浆造纸生产环节所用电力、热力隐含的间接排放(当前碳市场纳入的其他行业均不考虑),制浆造纸生产线基本无其他化石燃料排放源,整个行业排放体量大大减少,纳入碳市场行业低成本减排所能施加的影响也较小。


《21世纪》:对造纸企业而言,纳入碳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张杰:碳市场初衷是低成本减排、推动低碳技术发展。造纸行业应首先提升工艺、降低能耗,并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碳管理、实现“节能降碳”“管理降碳”,充分利用好配额碳资产。从造纸行业用能结构分析,目前热电联产和生物质能源利用程度对行业节能减碳效果显著,森林碳汇和提高生物质能源的比例是各国造纸行业减碳的主要途径。


自备电厂的生物质掺烧对造纸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碳市场机制中,生物质燃料的碳属于自然循环,其燃烧排放不计入碳排放核算范围,这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形成本质区别——后者是碳市场管控的核心排放源。


结合发电行业核算指南与配额分配方案来看,暂不纳入配额管理的机组包括“纯生物质发电机组(含垃圾、污泥焚烧发电机组)”“完整履约年度内,掺烧生物质(含垃圾、污泥等)热量年均占比超过10%且不高于50%的化石燃料机组”。因此,对于造纸企业自备电厂掺烧生物质热量年度占比不超过10%的机组来说,是一项鼓励生物质利用的阶段性利好政策,既顺应节能减碳趋势,也为后续政策细化预留空间。


《21世纪》:造纸企业有哪些生物质利用的方式?


张杰:造纸企业的生物质利用呈现多元化特征。一方面,企业广泛使用秸秆、树皮等农林废弃物;另一方面,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含大量碱和植物纤维)也是重要生物质来源,这些黑液在碱炉中燃烧释放热量,部分企业将其与燃煤机组的汽轮机组合并发电,另一部分则直接回用于生产流程。


在工业领域,生物质及残渣的范畴十分广泛。水处理环节(包括生活用水和印染纺织等工业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因含有大量有机质而具备一定热值,可作为生物质资源。这类污泥常通过水泥回转窑或电厂进行协同处置,类似的协同处置场景还包括危险废弃物处理等,但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废弃物都属于生物质范畴。


造纸企业应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通过加强计量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实现各类原燃料和电力、热力产品数据精准管控,既能实现对造纸生产过程的树皮、纸屑下脚料等原料综合利用和对沼渣、污泥等协同处置,又能推动节能降耗并从碳市场获益。


《21世纪》:造纸企业的经济林能否用于碳汇开发?


张杰:CCER机制秉持“额外性”等国际通用概念以确保与国际标准接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着明确要求,生态环境部同时组织编制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额外性论证工具”,并通过方法学论述体现具体减排计算的额外性论证要求,即在方法学层面明确规定分为“一般论述”“简化论述”或“免予论述”额外性。


为什么编制方法学时要采用“小”而“精”的减排技术?因为如果每个方法学对应特定的减排技术,将有效避免方法学适用范围过于宽泛,从而降低了减排项目论证和监测的复杂程度、提升了可操作性。比如,在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原CCER时期,一个“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方法学可以涵盖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潮汐能、地热能等各类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并且要在具体项目层面论述额外性和基线情景,导致额外性论证参差不齐,项目质量千差万别。而在新时期将方法学聚焦到具体减排技术,比如已发布的海上风电方法学,明确免额外性论述,并且明确了项目“离岸30公里以外、水深超30米”的“双30”适用性条件,因而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已发布的造林碳汇方法学适用条件中明确排除经济林——林木自然生长周期长达数十年至百年,我国林业碳汇方法学规定项目计入期为20~60年,期间严禁采伐导致碳释放。经济林以提供经济作物价值为目标,如速生桉等木材以制浆原材料为目的,无法起到碳汇项目固碳作用,既不具有额外性,也违背碳汇项目避免“非持久性”要求。


《21世纪》: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扩围,在当前政策和市场机制下,CCER如何增强对强制碳市场的支持作用?


张杰:根据现行管理办法,CCER抵消比例为5%,以扩容后的碳市场80亿吨体量计算,对应CCER需求量约4亿吨。当前CCER供应并不充分,一是初期方法学覆盖的项目量较少,减排潜力未得到释放。每个方法学编制发布需遵循严谨标准,测算技术减排潜力。对于目前可再生能源领域涉及的两个减排方法学,全国符合开发条件的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项目分别约为30家和10家,其装机容量与减排量估算数据表明现有方法学覆盖项目规模难以满足4亿吨需求,对市场活跃度推动有限。


二是CCER方法学覆盖的减排技术领域仍需拓展。国际公认的16个减碳行业领域中,我国已开发的方法学仅覆盖包括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交通和燃料逸散性排放4个领域,其他如建筑、废物处理处置、CCUS等潜力领域尚待开发。以废弃物处理为例,其与造纸行业废物处置、固废减排场景契合,兼具减排与减污协同效应,加快方法学开发可推动产业低碳转型。


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多元应用同样值得关注。除发电外,地热能供热、潮汐能等尚未充分开发。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绿电-绿氢-绿色甲醇”合成路径成为技术热点,但其方法学需明确减排核算标准。


整体而言,CCER扩容需政策与技术协同。加速废弃物处理、CCUS等领域方法学发布,覆盖16个国际减碳领域,同时针对海洋碳汇等新型碳汇开展基础研究,推动CCER 向多领域协同发展,提供更丰富减排工具。(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实习生孔维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