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零碳瑰宝”生物质迎来CCER东风,年资源量百亿吨可堪重任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5-08-21 17:53:30

字号

修剪下的树枝、废弃的秸秆、飘落的芦苇……这些看似无用的农林废弃物,却是和煤炭一样珍贵的“能源”。


“我国每年生物质总量达100亿吨之多,从能量角度来说2吨生物质能折合1吨标准煤,那么100亿吨生物质可折合超50亿吨标准煤,完全可以担当能源重任。”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周建斌告诉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8月15日,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等4项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随着“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即将纳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第三批方法学,生物质能源行业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生物质,曾被误解的“高污染燃料”,其实是国际公认的“零碳能源”


一段时间以来,生物质被误解为高污染燃料,因为传统的烧火做饭取暖对于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极低,直接燃烧污染物排放严重,而这种污染是由于使用方式不当产生的,并不是生物质能源的问题。


周建斌教授再次为生物质能源正名,农林生物质是国际上特别是欧盟发达国家公认的零碳能源,而且是唯一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不同,农林生物质能与煤炭等化石能源一样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此次CCER第三批方法学将“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纳入,周建斌教授认为这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对公众正确认识农林生物质是零碳能源而非污染性能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这一政策能释放巨大的经济价值,因为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总量巨大。”


周建斌教授列出了一组数据: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面积约40亿亩,每亩林地每年通过修枝剪丫、间伐可获得约2吨林业废弃物;同时,我国的城市绿化、道路绿化和小区绿化产生大量城市木废料,以北京市为例,仅每年修剪(被动)的市政园林绿化废弃物达570万吨,如主动修剪,其数量会增加10倍甚至更多;秸秆、芦苇等农业废弃物每年超10亿吨,我国每年生物质总量达100亿吨之多,从能量角度可折合超50亿吨标准煤(2吨生物质折合1吨标准煤),完全可以担当能源重任。


技术破困局,多联产技术可告别补贴依赖


生物质发电行业此前曾严重依赖国家补贴,一方面由于生物质原料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收储运体系不足,生物质发电单机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发电效率较低、效益欠佳。


对于生物质发电行业长期面临的补贴依赖、原料成本高等问题,CCER机制能否有效改善行业盈利状况?周建斌教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我认为农林生物质发电目前面临的经济效益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比如说,我们南京林业大学提出并研发的农林生物质气化供热联产电、炭、肥技术,就可以不需要国家补贴,发电和供热可以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因为生物质炭和生物质肥价值更高。当然若CCER机制能够将生物质能源作为零碳能源,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算上碳交易价格,可以有效改善行业盈利状况。”


周建斌教授认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未来方向应该是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这也是生物质发电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生物质的能量密度、单位热值决定其单位质量发电量的上限,在并网电价无法提升、收益难以覆盖成本时,必须转型为生物质多联产的综合利用,寻求多重收益、降低发电成本。


发展潜力巨大,生物质将成减排重要支柱


谈到未来生物质能源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潜力,周建斌教授充满信心。


周建斌教授认为,生物质能源是唯一可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稳定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热电厂与煤炭等化石能源热电厂一样稳定,生物质可以转化成气体替代天然气、固体炭替代煤炭、液体燃料替代石油。


周建斌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建议林业部门将森林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结合,转变传统封山育林的观念,科学有序修枝剪丫、间伐,将部分煤矿工人和林业消防工人转变成林业能源工人,完善种-收-储-运-用体系。一是解决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原料问题;二是起到森林防火作用;三是林业生长得会更好、吸收更多的CO₂。林业的面积、生长时间和生物量是农业的数倍。


“如果国家把林业当作农业来重视,林业生物质数量还会数倍增加,达到百亿吨以上,这样可以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并提前实现碳中和。”周建斌教授展望道。


另外,周建斌教授还建议,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该技术项目的企业环评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能评报告等审批流程,缩短项目立项时间,建议国家电网/供热管网/供气管网对该技术生产的电能/热能/燃气优先并网,以确保企业顺利良好运行。


随着CCER第三批方法学的逐步落地,周建斌团队研发的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正迎来产业化良机。修剪下的树枝不再是废物,田间废弃的秸秆不再是污染源,它们正悄然变身,成为替代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的“零碳能源”。(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