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选择,国家高端智库如何给出客观中立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中国发展报告2024》“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进程”专题(以下简称“专题”)在认识和把握碳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回答了如何稳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问题。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研究之路。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以下简称“国研中心资环所”)课题组直面制约全国碳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钻研碳市场理论,深入调查研究,开展观点争辩,打磨研究报告,为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国研中心资环所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碳市场,从2021年以来就对碳市场理论和实践开展了若干研究。从撰写碳市场学术文章、研究报告,到2024年针对碳市场政策设计的调研报告,再到《中国发展报告2024》中的独立专题,课题组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既提出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当前建议,也描绘碳市场长期发展路线图。
“急活”:
尊重市场规律的研究之路
2024年春节前的一个深夜,国研中心资环所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国研中心资环所所长高世楫带着几位研究人员正在热烈争辩碳市场下一步如何发展。
会议桌上的几个猕猴桃,在一堆笔记本电脑中很是显眼,就在几个小时前,这几个猕猴桃被用来解释什么是市场供需规律。
“从猕猴桃自身品质出发,出于买方自主意愿作出的购买判断,不受其他干预特别是行政干预,这才是基于市场的经济运行模式,碳市场就是要形成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交易环境。”
这段关于猕猴桃的比喻,提示研究人员对碳市场的研究要遵循市场规律,要让供需双方根据自身利益作出理性决策。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人为创造出来的市场,其有效运行,需要明晰产权、制定科学合理的交易规则。如何创造这些适宜的政策环境,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真正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需要课题组深入研究。
高世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碳市场的政策系统性很强,需要研究人员理解碳市场运行的经济逻辑,更需要了解我国碳市场运行的制度条件。政策研究人员需要扎实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多轮争辩讨论,才能在理解市场运行基本规律、弄清现实市场运行条件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解决碳市场运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要害。
作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碳市场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发展,从早期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到开展国内试点,再到全国碳市场建设,作为新生事物,碳市场完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汇聚多学科知识,更要凝聚共识。
时间紧、任务重,课题组接了“急活”,打了一场攻坚战。
为了了解碳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课题组访谈了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参与欧盟碳市场交易的国际公司等在内的20余家国际机构和公司。
为了了解国内现状,课题组对参与碳交易的数家中央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其参与碳交易的实际流程和切实感受。课题组与来自研究机构、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数十位多年研究碳市场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了观点碰撞和交流。
这些工作都要在一周内完成。
“调研中我们获得大量碎片化信息,需要根据理论框架和政策研究假设,考虑如何将这些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要害,这需要研究人员有很强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国研中心资环所研究人员说,基于理论思考、真实情况掌握、国际经验对比,课题组在短时间里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024年的那个深夜,课题组在高世楫所长的带领下,完成报告的修订,提交时已凌晨3点。
这个被称为“急活”的报告,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代表国研中心的一类研究成果,这类研究通常需要考虑时效性,考验研究人员的日常积累扎实程度,以及快速学习能力和应急能力,为以后的长期研究奠定基础。
当前:
谋求破解争议的改革之路
2024年年初的报告拉开了国研中心资环所深入研究碳市场的序幕。
此后的一年里,课题组在报告的基础上,围绕碳市场继续开展深度调研,走访除电力企业之外的钢铁、水泥等高排放企业,跟踪碳市场政策进展,与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碳交易所等技术支持机构保持接触和交流。
与此同时,课题组向2000多家电力企业发放问卷,了解这些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进展和面临的困难,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力争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的判断。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不断显现。
国研中心资环所研究人员发现,碳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还不完善,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如何丰富碳市场的参与主体、何时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如何加强碳市场跨部门监管等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相关各方各持己见,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
“调研中首先要确保获取真实而全面的信息,需要大量深度走访企业,通过各类信息的互相验证,确认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还需要向行业里的研究人员、主管部门求证。”课题组的年轻研究人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的碳排放尚未达峰,我国在地方碳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从电力行业扩围到钢铁、水泥等行业,这种积极稳妥的路径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未来为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碳市场体系设计还需要不断完善。”高世楫说。
作为公共政策工具,碳市场的发展,需要凝聚各方共识。
国研中心资环所研究人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于没有明确答案、各方持不同观点的问题,国研中心的研究人员更看重系统性和全面性。“国研中心作为独立于部委的第三方研究机构,能够从跨部门视角,给出相对综合的意见和观点,让研究成果更有全面性、更容易被各方接受。”
国研中心作为从事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高端智库,综合判断不同部门和各类观点之间的分歧,发挥桥梁和平台的作用,及时沟通和协调,有利于推动尽快形成共识,提高效率。
与理论研究不同,政策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需要权衡利弊,要考虑政策建议实施的现实条件。
“碳市场发展成熟后,将涉及无穷多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复杂博弈,但目前是有限的供给和需求,如何让竞争更充分是碳市场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对碳市场扩围,强调配额的发放方式要回归市场本质,逐步实施配额有偿分配,但考虑到支撑碳市场的因素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的政策不能脱离现在的发展阶段,要考虑行业的承受力,以及支撑碳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高世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国研中心党组的领导下,课题组完成了现阶段的研究,考虑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持续更新,长期跟进研究。
碳市场只是资环所诸多研究领域之一,作为国研中心专门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部所,将重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大议题展开。
高世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绿色低碳发展问题与国研中心对研究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要求高度一致,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性、整体性、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事情,在研究中贯彻“四性”,要求研究人员不能就生态谈生态、就环境谈环境,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去考虑。
未来:
守正创新的调整完善之路
从2024年年初的“急活”,到随后的调研报告,再到《中国发展报告2024》中碳市场专题,国研中心资环所研究人员在认真精心完成一项项任务中,不断提升碳市场研究的专业能力。
“日常练兵和上战场冲锋是一体的,日常练兵足够充分,下次冲锋就能更高。”国研中心资环所研究人员说,短期的政策研究任务和形成长期的研究优势密切相关,“急活”会形成一系列研究增长点,某种程度上是启动长期研究的开关和枢纽。
在碳市场的课题研究中,国研中心资环所研究人员密集学习研讨碳市场、气候变化经济学、绿色创新最新理论。
国研中心资环所研究人员说,低碳领域是很新的领域,相关问题非常复杂,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感知海外最新动态,掌握新的研究方法,改进报告撰写方式。
“事实清、学理明,建议可操作”,碳市场的研究仍在继续,研究更要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既要看到当前的问题,还要基于现有的经验研判未来怎么做,为未来留出空间,碳市场要与其他的政策叠加发力,需要分阶段提出政策目标,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给予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未来的政策要瞄准体制机制,而不只是短期政策本身。
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我国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越走越深、越走越实,未来碳市场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国研中心资环所对“双碳”体制机制的研究也一直在路上。课题组认为,完善碳市场的相关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需要依据变化的环境条件,久久为功地持续研究。(记者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