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河南丹江湿地成功“入圈”,这一国家级“朋友圈”又扩容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13 18:57:24

字号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共有7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圈”。

目前,我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51处,将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典型生态系统纳入保护范围。我省正通过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成员|丹江湿地成功“入圈”

此次成功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河南丹江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区总面积64111公顷,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image.png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淅川县林业局供图

淅川县林业局相关人士说,近年来,该保护区坚持在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传、社区共建等方面下功夫,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目前,保护区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脊椎动物500余种,构成完整的湿地生态链。根据近三年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持续增长,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中华秋沙鸭等19种;二级保护鸟类灰鹤、栗喉蜂虎等70余种。

近些年来,河南丹江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拥有不少成功的实践经验。根据介绍,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保护区2021年申报的河南丹江湿地保护与修复案例荣获全球“生物多样性100+”典型案例。2023年保护区申报的丹江口水库消落区湿地修复治理模式,成功入选由保尔森基金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奖十大案例提名。

河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不仅是对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其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将为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网络|提供保护区能力建设的教育平台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该计划力图为改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间的关系构建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提升人类福祉、维护自然及受人类管理的生态系统的安全,确保经济发展走上一条与社会和文化相适应,且在环境上具有可持续性的道路。

截至今年1月,实施MAB最重要的抓手是分布于全球136个国家的759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面积约744.2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2.75亿。由这些保护区组成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之一,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最佳示范体系之一。

我国于1973年加入该计划,并于1993年成立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创始成员为国内45家自然保护地。截至今年3月19日,网络成员已增至212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展保护区能力建设和理念培训的教育平台。

进展|以太行山国家公园为主体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大河网记者从河南省林业局了解到,目前我省共有7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分别是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成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保护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珍稀物种储存库。保护区分布有高等植物1903种、兽类39种、两栖爬行类53种、鸟类334种,被誉为“鸟类天堂”,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朱鹮种质基因库和种源储备基地。

河南省林业局上述负责人介绍说,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彼此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学习,分享经验,深化合作,提升自身在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水平。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51处,其中自然保护区30处(国家级13处、省级17处)。通过自然保护地建设,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典型生态系统已纳入保护范围。

目前,我省正构建以太行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进一步完善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分区分类加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建设管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