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来自于沙尘暴。这一因土地荒漠化发展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带来了生产和生活上严重的困扰。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也因而成为了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国家林业局14日公布的第三次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监测结果给一直遭受沙尘暴问题困扰的北京等国内主要北方城市的居民带来了利好消息。国家林业局在公报中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双双缩小,各占国土面积的27.46和18.12%,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
这一好转是人为因素主导还是自然规律主导?是所有地区全面好转,还是局部地区好转?已治理的地区还会恶化吗?种种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尚未得到解答。国内土地荒漠化成因和防治研究主导力量之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部分专家就上述问题接受了记者访谈。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一处草原上遍布的鼠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九曲的首曲所在地。
短期好转毋庸置疑,是否"转折点"有待继续观察
这次公报的内容基于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11月至2005年4月进行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公报中指出:与1999年相比,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沙化实现逆转。国内部分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历史性突破"、"开始好转"等诸多说法,将这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双缩小称为"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已经到了一个持续发展到全面逆转的"转折点"?

甘肃一草原上放牧的羊群。羊群旁边的流动沙丘本来是牧草茂密的草场。
专家并不赞同"转折点"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长期从事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研究的研究员陈广庭就抱有冷静态度。
陈广庭说:"土地荒漠化说到底是土地生产功能的衰退,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观察其趋势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的连续观测,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用一次性的突击调查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判定沙漠化土地的程度,会因为短时期内降雨变化等带动植被、水分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并出现短期现象混淆长期趋势的现象。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监测,从植被、土壤,土地生产力恢复几个方面分析判断,才能获得沙漠化发展趋势的正确信息。"
陈广庭认为,我国这次进行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的对比数据是1999年上次普查的结果。5年时间反映一种渐进自然灾害的总体发展态势,虽然有一定代表性,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反映其真实趋势。
这个所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主任、参与了国家林业局主持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研究员屈建军说:"正是因为以上因素的考虑,国家林业局将这次好转表示成'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而没有使用类似'转折点'这样肯定的字眼。确定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总体走势,还有待由专业部门对典型地区连续的监测,做出科学的论断。"
人为因素主导下的好转还是自然规律主导下的好转
从建国以来政府就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进行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问题的研究和治理,现在终于出现了两种灾害面积双双缩小的乐观局面。那么,在这实现这一好转的过程中,究竟是人为因素主导还是自然规律主导?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尼玛镇的贡玛滩。这片原本面积上千亩的沼泽,如今萎缩成零零星星的小水洼,生态迅速恶化。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人为因素和自然规律的作用均不可忽视,认识和肯定人为因素的作用可以使我们在进一步的土地荒漠化、沙化防治中树立信心,认识和肯定自然规律的作用则能够使我们客观评价人为因素的作用,并采取更积极、科学的措施进行土地荒漠化与沙化防治。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将本次好转的原因归结为启动实施了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构建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坚持科学治沙。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采用生物、农艺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人工恢复与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相结合和降水相对偏多,有利植被恢复等,赢得了专家们普遍支持。陈广庭说:"这些措施常年来有效地起到了涵养水源、增加地表植被、减少沙尘源等作用。"
陈广庭等同时呼吁不能盲目夸大人为因素的作用。他说:"根据研究情况看,一次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必然带来土地荒漠化的急剧发展,但这一发展有30年左右的滞后性。在这期间,如果没有新的大规模的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趋势必然有所缓和。中国国内上世纪70到80年代开始出现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急剧发展的趋势,是20世纪中后期国内大跃进、知青上山下乡和农业结构调整等造成的大规模开荒必然结果。由于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其后中国土地植被破坏情况得到了很好的遏制,因此,目前出现缓和状况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
全面好转还是部分类型沙漠化、沙化土地好转
中科院寒旱所的专家们告诉记者,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区:农牧交错区、草原牧区和干旱区绿洲。这次荒漠化和沙化形势出现好转,主要出现在农牧交错区,草原牧区和干旱区绿洲还在继续发展。

草原上一条已经完全干涸的黄河支流。随着水资源的浪费和急剧减少,黄河源也正在演变成沙尘源。
陈广庭说:"农牧交错区是较易治理的地区,只要遏制了人类过度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就会较快地出现缓和。"他说,公报中公布的数字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在与1999年相比16个省区荒漠化减少的名次中,内蒙古排在头名,正因为内蒙古草原东部和南部是近100年农业开垦,引起沙漠化强烈发展的重灾区。
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国内最早出现土地荒漠化逆转的地区。陈广庭等进行的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出现土地荒漠化逆转。这一结论已经为2000年至今的实地考察和卫星图片所证实。"这些地区的荒漠化就是因为人类对土地植被的破坏造成的,"陈广庭说。
屈建军和陈广庭对另外两个类型区的土地荒漠化、沙化情况均不抱乐观态度。他们用"严重发展"来形容由于草原超载,草地退化引起的草原牧区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进程,用"继续发展"来形容人工绿洲过渡扩展和水资源萎缩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绿洲-沙漠过渡带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发展情况。
"全面好转应是三个类型区均出现逆转或相持的情况,而根据这次监测的结果,这一情形并未出现,"陈广庭说。
下一步的主要任务绝不仅仅是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可治理沙化土地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仍有超过有50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依然很重。有人认为这意味着我国将把这50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作为防沙治沙的重心。这一观点并未得到专家的支持。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草原上大面积连片出现一种牲畜不吃的毒草--狼毒。
陈广庭等认为,首先国家林业局在公报和新闻发布会上均未有类似表述,同时,这样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容易造成已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反弹。
屈建军说:"在为乐观形势所鼓舞的同时应看到这一好转状况的不稳定性。"他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植被在遭受破坏后,虽然经过人工恢复,但仍然相当脆弱。如果不加以巩固,目前取得的成绩很容易在缺少人工抚育或人为活动增加的情况下造成二次破坏,使刚刚出现的好转再次逆转。在公报中,对这一问题有专门表述:"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治理形成的植被刚进入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还较大,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植物群落恢复到稳定状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陈广庭说:"因此,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不仅仅是仍存在的超过50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如何使经治理已经好转的土地不再反弹,仍然是政府和民间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