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节能 >  正文

嘉兴:以绿色做“减法” 以数字做“加法”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2-10-18 16:26:26

字号

浙江嘉兴,一直在激流勇进的浪尖上。


摊开制造业版图,嘉兴有亮点,也有短板——既有许多辨识度高的大企业,也有中流砥柱的中小企业,但如果放大到长三角都市群,打造高能级产业基地还缺乏万亿级支柱性行业加持;从成长性来看,纺织服装、化学化纤等传统制造业占主导,高技术制造业相对较弱,去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6.1%。


如何让制造业更“绿”、更“聪明”?嘉兴给出了自己的答题思路,找准“数字赋能”和“节能降碳”两大赛道,让制造业“轻装上阵”。


以绿色做“减法”


梳理浙江经济发展脉络,会发现,浙江经济这趟高速行驶了20多年的列车,在进入新世纪后,速度逐渐慢了下来。


缺地、缺电、缺水,浙江的诸多城市都面临这样一个窘境,嘉兴也不例外。要素瓶颈让发展难以为继的警告,正在变成严峻的现实。


留给嘉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间不多了。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制造业是浙江富民强省之本,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实施“八八战略”题中之义。眼下,浙江正在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嘉兴也必须加快破题,摆脱“成长的烦恼”。


做“减法”,就要减能耗、减排放、减成本。


嘉兴拥有殷实的家底,正在着力打造1个全球性、3个全国性、5个长三角区域性先进制造业集群,很早就立下目标: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嘉兴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起步较早,无论是“机器换人”、智能化技改、“企业上云”,还是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等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这远远不够。


2021年,嘉兴市17大传统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2.2%,传统制造业既是嘉兴特色产业,也是广大居民就业增收、共同富裕的主渠道,但当前,嘉兴大部分制造业生产线还处于自动化为主、数字化为辅的阶段,大量设备之间缺乏数据互联和智能互动,距离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水平还比较远,企业“两化”改造提升的潜力还很大。


以绿色做“减法”,需要“先破后立”。


在嘉善县,100天腾退977家企业,腾退连片土地超1000亩,曾经“低散乱污”的纽扣行业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纽扣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此基础上,嘉善今年继续加码,全力攻坚落后用能减量退出,制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实施方案。上半年,嘉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能源消费降低10.8%,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7.8%,列全市第一。


以绿色做“减法”,也离不开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


嘉兴首家“无废工厂”——浙江新澳纺织公司为了测算1公斤纱线所涉及的碳排放,该公司统计范围从牧场上一头羊的“吃喝拉撒”,一直延伸到生产加工、染色甚至成衣环节,再将测算结果直观体现在吊牌上,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的商品。


绿色,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理念。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了46次。“嘉兴制造”的这一抹绿意,还可以更加生机盎然。


以数字做“加法”


算好“减法”,还得要学会做“加法”。


当下,无论从何种角度谈论制造业的未来,都绕不开“数字”。


不少城市已经提前打样。近年来,苏州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去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4万亿元大关,其中,新兴产业实现产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4.0%,实现“老树发新枝”。


以数字做“加法”,也从来不是盲目地相加。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产业根基,才能破题产业结构。


多年来,嘉兴坚持“大中小微企业分类兼顾”的工作思路,分层分类打造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引导大型龙头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加快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推进未来工厂建设;鼓励链主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瞄准特定细分行业共性需求,加快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打造一批省级制造业“云上企业”。


目前,嘉兴累计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6家、省级数字化服务商(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28家,被评为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累计认定国家级服务型制造项目(平台)7个、省级81个。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最先感知市场、产业等发生的变化,进而刀刃向内,下大力气改变。


添“数字”,降成本,嘉兴制造业企业正猛踩油门,加紧补上短板。


全球每7台冰箱,就有1台用加西贝拉压缩机。作为嘉兴“亩均论英雄”的英雄榜上的佼佼者,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今年通过设备更新,每10秒就能生产一只变频电机定子,低能耗设备比原有设备节能30%以上。以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的加西贝拉数字化工厂平台,向上连接ERP等信息化系统,可实时监控投入、产出、合格率、直通率等指标,实现工艺、流程、订单等数据共享共通,提升整体柔性制造效率和数字化水平。


在不少嘉兴企业家眼里,“产业没有天花板,有天花板的是裹足不前的思维。”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赛道上,有的企业还在踌躇、观望,而龙头企业已跳出传统路径依赖,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下一个十年。


在智能制造方面布局较早的新凤鸣集团,就专门剥离出智能化服务公司,从服务自己到服务整个行业,公司建成的“5G 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目前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数字化改造加速度,政府也得加服务,嘉兴多方要素支撑服务“两化”改造:


41支智造降碳“科技先锋服务队”,排摸“两化”改造前期项目1028项;面向“两化”改造项目定向推出“智造贷”“绿色贷”等专项贷,截至8月底,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972.0亿元,全市制造业绿色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510.8亿元;出台有力度、有温度的“两化”改造新政十二条,今年以来,省市两级“两化”改造项目补助资金超1.9亿元。


政策层面的利好也在不断赋能。嘉兴提出,要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数字化改造“一县一业一样本”全覆盖,而在近日公布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名单中,嘉兴5个县(市)均榜上有名,其中海盐、海宁被列入首批创建名单,嘉善、平湖、桐乡被列入第二批创建培育名单。


借着这股东风,嘉兴制造业有望再攀高峰。


发展与绿色的双平衡


对嘉兴来说,数字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下的硬核关键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是机械地理解为比重数字的多少,更要关注的是制造业内涵的提升所带来的比重基本平衡。


市控断面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从19.2%上升到94%;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8.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35%;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不出县”……过去五年,嘉兴持续擦亮绿色低碳循环城市金名片。


用更少“碳”办更多“事”。“两化”改造,寄托着这座城市以数字绿色低碳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期待。


“两化”改造等不起、慢不得,但也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去推动。


嘉兴市设立“两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小组,同步建立县级工作专班,编织横向纵向工作网络;同时,重点排摸有“两化”改造意愿的龙头企业、上市企业、重点用能用水企业和链主企业,梳理100家头部企业计划实施项目的具体方向。


你追我赶的氛围,日渐浓厚。南湖区围绕“政府引导 企业主导 机构指导”的总体思路,以数字化咨询诊断为切入点,组织优秀信息服务商开展上门问诊、开出良方,已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每年排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清单,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指导,已实现65%的亿元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形成《制造业数字化诊断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促进45个数字化转型项目落地。


为助力企业高效找准数字化转型路径,南湖区今年又创新推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将问诊服务从线下延伸至线上,集成问诊大厅、服务选配、标杆示范等6大功能模块,通过对180家中小企业的精准画像,挖掘企业需求并对症下药。


此外,海宁市制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2022-2025)攻坚行动方案》;桐乡设立80亿元新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助力企业“两化”改造提升,完善市、省、国家三级绿色低碳工厂梯队培育体系;海盐县打造“数智青莲”未来工厂,重塑生猪全产业生产方式。


找准平衡点,成效显而易见。巨石集团在“两化”为核心的技术之上打造的“未来工厂”,整条产业链增加值率达到63.5%,盈利能力提升50%;海宁佳力织染通过采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对生产设备进行用能管理,包括使用了光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综合能耗降低25%、用电减少880万度、用煤减少2万吨;嘉兴敏惠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通过对电镀产线改造,一年预计可节约用水约9万吨、节约电镀材料成本约140万元、节约能耗费用200万元......今年1-8月,嘉兴启动实施948项“两化”改造项目,节约用能14万吨标煤,拉动技术改造投资219.9亿元,占全市技术改造投资比重达55.6%,有力支撑了技改投资增速稳居全省前列。


从低谷反弹,展现的是发展韧性。今年以来,嘉兴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全省第一,制造业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1至8月,制造业实到外资10.7亿美元,居全省第一。


“两化改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对传统产业而言,数字化改造和绿色化改造工作刚刚上了轨道、有了势头,但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静下心来,分析自己所处的现状,真正行动起来。


发令枪响,嘉兴唯有向前,借势打响“嘉兴智造”品牌,以产业集群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嘉兴在强手环伺的长三角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次突围机会。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