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沙区 >  正文

祝列克在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0 时间:2009-08-25 00:00:00

字号

  一、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情况及中国政府所做的工作

  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是由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和中国国家林业局联合举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以“防治荒漠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重点研讨荒漠化成因、防治荒漠化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能力建设等问题,为今年5月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6次会议做准备。

  本次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有关国家政府、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会议发来了贺信,副秘书长沙祖康专程参加会议。共有55个国家、40多个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的24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近20个国家派高级别代表团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各位代表围绕防治荒漠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重新认识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性,就荒漠化成因、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相关技术和能力建设,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形成如下普遍共识:

  一是认为荒漠化侵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直接威胁粮食安全、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已经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是认为人类生产活动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之一,只有认真反思、总结和改进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有效地防治荒漠化。

  三是认为荒漠化是历史性和全球性生态问题。防治荒漠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国际社会应积极推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切实履行公约义务,在能力建设、资金安排和技术转让等方面采取实际行动。

  四是认为荒漠化防治应以人为本,统筹保护和发展,把防治荒漠化和改善沙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

  五是认为防治荒漠化要采取综合措施,注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植树造林和种草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本次会议形成了主席总结报告,通过了会议《北京声明》。

  中国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应邀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代表东道主国政府致辞。会前,回良玉副总理会见了与会的外宾代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主持了开幕式。

  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会议中方筹备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和安排,并与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多次进行友好而富有成效的磋商,精心筹备,认真做好会议的各项组织工作,为会议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实物支持。这次会议,得到了会议协办方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秘书处的大力支持。

  二、中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成效、形势和设想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一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全国有近4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贫困人口的一半生活在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之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荒漠化治理,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20世纪50年代,就组织开展了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1980年代起,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0年代,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本世纪初开始,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防治工程。中国政府还颁布施行了《防沙治沙法》、《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的决定》,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林业局还首次与防治任务较重的省区签订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

  经过几十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荒漠化防治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荒漠化面积缩减,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9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全国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并呈正向演替方向发展,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逐年减少,局部地区沙尘暴由过去的强加强区变为弱加强区。京津风沙源工程通过五年的实施,工程区土壤的风蚀量在同等风力条件下减少近1/5,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推进。防治荒漠化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日益拓展,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有1600多万农牧民直接受益,2005年与2000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近50%。京津工程区通过五年建设,以种养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年均以1.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荒漠化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较快发展,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三是提高文明程度,社会效益得到有效发挥。通过荒漠化防治改善了沙区生态状况,促进了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转变,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改变了广种薄收的生产习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转移。防治荒漠化促进了兴边富民,增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荒漠化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22%,一些地方开始呈现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喜人局面。

  目前,中国土地沙化形势仍十分严峻。沙化危害依然突出,局部扩展依然严重,治理难度依然很大,治理成果依然脆弱,人为隐患依然较多。全国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在全国现有的沙化土地中,具备治理条件的还有50多万平方公里。一些已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一些地方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再次造成土地沙化。沙区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相当突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防沙治沙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封禁保护,发挥自然修复作用;转变生产方式,严格沙化源头控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治理步伐;继续建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探索不同沙化类型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沙区农民收入;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坚持严格执法,规范防沙治沙行为;创新体制机制,增强防沙治沙活力;搞好监测预警,提高防治决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加快防沙治沙的步伐。

  力争到2010年,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遏制,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完善生态防护体系,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比较发达的沙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有明显改善,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作出贡献。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