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从56棵老冬枣树到50万亩冬枣密植园覆盖大地,沾化通过实施冬枣产业富民战略,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进入全省经济强县第一方阵。
20年,沾化县委、县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不断变化的是冬枣产业的发展壮大,始终不变的是历届党委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
冬枣产业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着能量。
“一颗”冬枣引来“五业俱兴”
沾化是个农业大县,历史上几乎没有工业。沾化人曾自嘲:“建个油库都叫上项目,县长亲自去剪彩。”
随着冬枣业的发展,销售、运输、包装、餐饮、加工、旅游等相关产业悄然兴起,沾化呈现“一业起则五业兴”的喜人景象。
走进沾化,大大小小的贸易市场100多个,冬枣货畅其流。2007年,沾化冬枣物流配送业完成产值1.8亿元;包装业完成产值1.5亿元;全县贮藏保鲜库3360个,贮藏保鲜能力达到5万吨;冬枣物流配送企业78家,覆盖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目前,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起了600多个沾化冬枣专卖销售网点,沾化冬枣已进入沃尔玛、银座、苏果等知名超市,并顺利打入了欧美、东南亚市场。
冬枣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山东天府集团投资4亿元建立了年加工能力21万吨的山东浩华果汁有限公司,从事冬枣深加工领域的开发;浩华果汁、万思顿产业园、益生食品、力生源食品、安东汇尔食品、国红枣业等沾化冬枣深加工企业,也正在大力开发枣汁、脆枣、冬枣酒、冬枣奶、冬枣醋等系列食品。沾化冬枣的独特品质拉长了产业链,使得各个环节和谐共赢、协调发展。
50万亩冬枣林覆盖大地,使沾化大地更加秀美,带来了生态旅游业的繁盛。以品尝沾化冬枣、体验农家风情、享受自然休闲为理念的生态旅游业为沾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山东滨州秦口飞絮旅游园被评为国家AAA旅游景区和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
“四位一体”生态循环经济得到发展。沾化按照“畜-沼-冬枣-粮、菜”模式,在全县开展“生态产业链”行动,统一聘请技术人员为农户建池,并提供扶持资金进行沼气使用与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家中养殖牲畜的粪尿冲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做饭,沼渣、沼液用来给冬枣树施肥。据统计,每座沼气池每年可为枣农节约化肥、农药等开支2000多元。
冬枣产业发展促进了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沾化人放开眼界,高点定位,酝酿后发优势,谋求后发先至,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最前沿。用腰果壳油生产环氧树脂固化剂技术、通用飞机全复合材料技术等都抢占了这些领域的世界至高点。2004年以来,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9项、省级科技项目23项,引进科技成果239项、科技人才310人;全县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
冬枣的成功让沾化人和投资沾化的人对沾化的未来充满信心。近年来,江浙沪、东南亚和欧洲项目频频落户沾化,5年引进项目860个,已到位县外资金182亿元,年均增长64.4%。2007年沾化实现GDP80.4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25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大为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颗”冬枣见证执政理念
原本是农家庭院里的几颗枣树,历经20年的发展,竟然成了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值20亿元的大产业,富了农民,绿了青山,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自1984年沾化冬枣被发现那一刻起,冬枣就在县领导心里扎下了根。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沾化冬枣品质独特,市场空间巨大,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沾化农民就会快一点脱贫致富。
要把几棵枣树发展成富民产业,不仅对县委、县政府领导发展的能力是个考验,就是对祖祖辈辈习惯于粮棉间作的沾化农民来说,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经营方式都是一场革命。
1989年,沾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县开展优选冬枣品种,在28株优良树种上采集接穗,使沾化冬枣资源量扩大到1833株。利用3年时间,进行苗木繁育和园林栽培技术实验、示范、研究,取得了成功。随即政府无偿为枣农提供《沾化冬枣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图谱》、《沾化冬枣技术吊牌》、《沾化冬枣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等资料,无偿为枣农提供技术培训服务,使沾化冬枣得以普及推广。为了提高沾化农民和社会对冬枣的认知,1995年,沾化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把冬枣树确定为“县树”。
1997年,沾化县落实林地政策,将冬枣园使用权拍卖到户,承包期30年,并享有继承权,给枣农吃了“定心丸”,提高了农民栽植的积极性。同时,组建了集科研、苗木繁育、市场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沾化冬枣实业总公司,为枣农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1998年,沾化县将冬枣生产列入乡镇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各乡镇抓枣产业的热情。
1999年,沾化县决定每年10月举办 “沾化冬枣节”。10年来,沾化县委、县政府从财政拿出1000多万资金,坚持为农民办节,为冬枣产业办节。翻开“沾化冬枣节”的年历,2006年第八届沾化冬枣节是这样记录的:举办新闻发布会、枣业博览会、签约奠基仪式等十项大型活动,嘉宾及群众共2万多人参加了开幕式,17个省的135家企业参展,旅游人数达22万人次,签订项目40个,合同引资额25.37亿元……
2004年,沾化县把冬枣产业提升为富民强县的重大战略,成立了沾化冬枣产业办公室,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参加冬枣生产管理专题会议,及时调度、调研冬枣发展情况。每当进入9月份,县委、县政府就召开沾化冬枣销售大会,签订责任状,集全县之力抓销售。
2007年,当50万亩冬枣即将成熟丰收之时,全县15天内遭遇30多场秋雨。就在枣农情绪惊慌、想采青卖青的时候,县委、县政府紧急召开会义,火速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和包保乡镇责任制的要求,深入枣园田间,稳定枣农情绪,指导枣农采摘已成熟冬枣,分批采摘、分级上市,避免了盲目采青给枣农带来的损失。这一年,沾化3亿公斤冬枣销售一空,总产值达18亿元,枣农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枣农高兴地说:“这钱是政府帮我们挣来的!”
20年,沾化县委、县政府紧盯冬枣产业发展不放松。抓组织化,不断创新沾化冬枣管理体制;抓标准化,不断提高沾化冬枣质量和科技水平;抓市场化,不断拓宽沾化冬枣销售渠道;抓产业化,不断拉长沾化冬枣产业链条,创造了林果经济富民强县的奇迹。
20年一步一个脚印,20年一年一曲赞歌。20年,“沾化冬枣”见证着沾化经济发展的伟大进程,见证着一届又一届沾化党委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