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概述中国湿地类型、分布的基础上,阐明了水鸟的概念,提出中国水鸟分布的6大区域并分析了它们对水鸟迁徙的重要意义。最后,讨论了中国湿地及水鸟面临的威胁和对策。
关键词:湿地 水鸟 保护
1.导言
1.1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但是,湿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功能、价值和效益并未得到社会公众、政府和湿地开发部门的足够认识,近50年来湿地的退化和丧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科学、准确、规划湿地,合理地利用资源,遏制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势头,促进湿地环境保护和湿地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71年诞生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就是世界各国基于不同的发展状况和经验,共同达成的专门针对湿地的重要政府间公约。截止1997年8月底,已有102个国家加入了该以约,有35种类型的888处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6284万hm2。
2. 中国湿地的类型及其分布
2.1 中国湿地主要类型
2.1.1 近海与海岸湿地 包括浅海水域,珊瑚礁,河口水域,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淡水湖和盐水湖,三角洲等。此外中国海域约有5000多个岛屿,其岸线长达1.4万km。
2.1.2 内陆湿地 中国大小河流总长度达42万km,流域面积在1万hm2以上的河流就有50 000多条;湖泊面积在100 hm2以上的有2 848个,面积达800万hm2以上;沼泽主要类型有森林沼泽地、灌丛沼泽地、草丛沼泽地、藓类沼泽地以及以泥炭为基本特征的泥炭沼泽等。中国的淡水泉、温泉也非常丰富,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分布。
2.1.3 人工湿地 以稻田为主,还包括水库、盐田、鱼虾池、运河等,分布极为广泛。
2.2 中国湿地的特点
2.2.1 类型多 中国湿地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湾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天然和人工湿地。《湿地公约》所列湿地名录中的27类天然湿地和8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
2.2.2 分布广 中国境内从寒湿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不同的地区,构成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2.2.3 面积大 据初步估计,中国湿地总面积不少于6500万hm2,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尤其人工湿地面积大,分布广,以水稻田为主。
2.2.4 生物多样性丰富 中国是生物物种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水鸟有250余种,其中一些是珍稀、濒危及特有种,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2.2.5 区域差异显蓍 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西部干旱区湿地少。长江中下游地获青藏高原的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地区多为咸水湖和盐湖。福建沿海以南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广泛分布。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这里又是长江和黄河等大水系的发源地,具有特殊的意义。
2.2.6 开发历史悠久,利用方式多样 中国湿地开发利用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开发利用方式也是多样的,南部湖泊地区以围垦水稻田为主,而东北三江平原则以开垦为旱耕地为主,有的地区则以利用芦苇、水产品等为主。
3.中国的水鸟
3.1 水鸟的概念
《湿地公约》提出水鸟的概念是"指生态上依赖于湿地的鸟类"。水鸟应当包括下列种类:即,潜鸟目(潜鸟)、鹈形目(鹈鹕、鸬鹚、鲣鸟)、鹳形目(鹭、鹳类、火烈鸟等)、雁形目(雨雁、天鹅、雁类、鸭类)、鹤形目(鹤类、秧鸡)、鸥形目所有种、(左行右鸟)形目所有种。
上面所列的名录并不完整,因为其他目中也有一少部分鸟类依赖于湿地,特别是两个与湿地关系密切的猛禽目--鹰形目、隼形目,还有雀形目的一部分没有列入水鸟的范畴。如果把这些种类的鸟全部列入水鸟的范围,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有些种类很难分清楚。因而水鸟的概念虽然得到了《湿地公约》的认可,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十分精确。
按照这个定义,中国的水鸟约有250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54种,属于国家I级保护的有14种,国家II级保护的有40种;被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录》中的有23种,其中属极危的4种,濒危的6种,易危的13种。在这些鸟类中,不少是受世界关注的珍稀濒危种类,如朱(Nipponia nippon),仅在我国陕西洋县野外存有60多只,人工饲养有一小种群,总数约100只。是目前最濒危的鸟类。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也是极为珍贵的鸟类,迁徙和越冬于我国吉林、辽宁、香港、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目前仅发现有200多只。在全世界15种鹤类中,中国有8种,白鹤、丹顶鹤、黑颈鹤、赤颈鹤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3.2 水鸟的分布
中国的地理环境中水鸟的栖息地和分布也很有特点。在北方,主要以温带和寒温带鸟类为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主要以热带和亚热带鸟类为主,以留鸟和冬候鸟占优势。很多水鸟都是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
3.2.1 东北湿地 主要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泽、湖泊、湿草甸及遍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湿地。繁茂的草丛中丰富的有机质基底,为迁徙鸟类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条件。这一地区水禽种类丰富,非常合适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以及鸥类、雁鸭类等水禽的栖息繁殖,是亚洲东北部水禽繁殖中心和亚洲北部水禽南迁的必经之地。
3.2.2 西北部地区湿地 多属于内陆、高原湿地类型,既有海拔2500~5000m的高山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也有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湖泊。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即分布于此,为大天鹅的重要繁殖地。该地区因其自然隐蔽条件和部分短途和横向迁徙的水禽自然习惯性因素的作用,每年4~5月有众多的水禽在此栖息繁殖,如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黑鹳、棕头鸥、红嘴鸥、红脚鹬等。另外,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黑鹳的重要繁殖地。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中的湖泊群承载了遗鸥的自然界总数中近40%的个体,即遗鸥噪声尔多斯种群。河套地区的乌梁素海是这一地区内另一潜在的国际重要湿地,由于稳定性能较差,仅在迁徙季节成为过往水禽重要驿站。
3.2.3 云贵高原湿地 云贵高原的湿地生境颇具特色,既有高原湖泊,又有湿草甸,在冬季承载着相当数量的内陆迁徙鸟类越冬。滇西北庆州的那帕海、滇东北的曲靖、昭通地区及贵州西部的草海,是黑颈鹤的重要越冬地。近些年来,昆明附近的滇地成为我国红嘴鸥的主要越冬地。
3.2.4 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湿地 主要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大型的淡水湖泊为主体。著名的水禽保护区有鄱阳湖、洞庭湖、升金湖、龙感湖等淡水湖泊,这些湖区气候适宜、水量充足,无霜期较长、水生动植物生长量大。每年秋冬季节湖泊水位低落,形成大面积的浅滩沼泽。在不同的季节里,这里吸引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水禽群体来觅食、栖息、繁殖和越冬。华中江汉平原上湖泊甚多,星罗棋布。洪湖、沉湖、洞庭湖、鄱阳湖是白鹤、白枕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衡鸟类和各种雁鸭类集中越冬地。华东各省分布有一连串的湖泊,由山东南部的微山湖可一直排列到浙江北部的千岛湖,较重要的水禽栖息地有江苏的洪泽湖、高邮湖,安徽的巢湖、升金湖等,为大量的水禽提供了越冬生境。
3.2.5 青藏高原湿地 我国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及四川西部。气温低,干燥少雨,但日照充足,分布有众多湖泊、沼泽、湿草甸,成为水禽的栖息地。青海湖鸟岛是我国高原上的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此外,扎陵湖、鄂陵湖、纳木错等湖泊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东北是黑颈鹤的繁殖地,由四川西北部的若尔向西延伸至青海玉树的隆宝滩,北至青海湖附近。青藏高原上的水鸟数量甚多但种类较单调,主要有普通鸬鹚、斑头雁、渔鸥、棕头鸥等。
3.2.6 沿海湿地 我国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由辽东湾至北部湾总长万余公里,生有大量的滩涂型湿地生境。近年来发现我国辽东湾的双台子河口地区是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山东半岛的荣城海滨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大天鹅的主要越冬地。江苏盐城地区的沿海滩涂,面积逐年淤积扩大,且冬季气候温和、光照充分、水草丰茂,鱼、虾及贝类产品丰富,成为水禽越冬的理想场所,几乎集中了中国境内的所有丹顶鹤越冬群体,同时也是黑嘴鸥的繁殖地。与其自然条件相似的山东黄河口三角洲,由于纬度的关系,成为越冬地和繁殖地的过渡带。台湾省台南的滨海滩涂,是黑脸琵鹭的主要越冬地。深圳福田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香港的米埔自然保护区同海南的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一样,均属于沿海红树林沼泽。与大陆迥异的气候条件、宽阔的潮间带滩涂、丰产的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海鸥、鹬类、鹭类、鸭类等在那里栖息、繁殖和越冬。
3.3 水鸟的迁飞
中国水鸟的迁徙路线主要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3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西部迁徙路线为东亚--印度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我国的内蒙西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高原草甸湿地鸟类,迁飞时沿巴颜喀拉、邛崃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云贵高原越冬,有些飞至印度半岛,西藏地区的鸟类主要沿唐古拉山和喜玛拉雅山脉向东南方向迁徙。中部候鸟迁徙路线主要包括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和陕西地区的候鸟,冬季沿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或继续沿大巴山东部向华中或更南的地区越冬。东部候鸟迁徙路线既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水禽迁徙的最重要的路线,主要包括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的鸟类,这些鸟类沿海岸向南迁飞至华中或华南,远至东南亚各国,或由俄罗斯东部途经中国向东南亚至澳大利亚迁徙。
4.中国湿地和水鸟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薄弱,开发和保护的矛盾突出,长期以来,围垦、泥沙淤积、酷渔滥捕、污染以及其他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使我国湿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物种生境急剧减少。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法制不完善
与湿地和湿地资源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虽然不少,没有一部是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规或条例;已有的法规和条例也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造成了湿地保护与管理在具体操作中的困难。对已有的法规和条例,在执法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操作难度大。
4.2 湿地开发利用管理混乱#p#分页标题#e#
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非常突出。采油、建港、捕鱼、造纸、晒盐、开荒、养殖、狩猎等都在向湿地要产品,要效益,而出现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
4.3 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较低
中国在许多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大小、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目前保护区体系还不完善,布局还不合理,类型不齐全,现有保护区的管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不足,设备、资金缺乏,影响了自然保护区业务的开展。
此外,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已收集的与湿地有关的基础信息,包括数据、参数标准不一,难以共享。并且部门、单位之间许多资料缺乏共享机制。
4.4 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国民湿地保护意识应是中国近期湿地宣传教育方面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还非常落后,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这是国民湿地保护意识不高、人才不足的重要原因。
4.5 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落后
湿地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目前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对湿地概念、功能、价值及生物多样性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湿地保护与管理的进行。
在保护、管理技术与手段方面也比较落后,例如在污水处理、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湿地动态监测、节水技术等方面都缺乏现代技术和手段。
4.6 资金缺乏
湿地保护与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专门的资金支持。目前,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计划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
5.对策
5.1 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误解
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是做好湿地和鸟类保护的最重要的措施,通过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转变其资源利用的观念,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同时对现有湿地保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有关高校设立相应专业,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5.2 加强湿地资源和水禽的保护管理,积极建设湿地和保护珍稀鸟类的自然保护区
加强已建湿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在重要的和面临威胁的湿地区域尽快建立建设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对尚未和不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区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保护管理和执法的力度。
5.3 开展湿地生态和珍稀水禽的科学研究,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5.4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履行《湿地公约》等有关协定的国际义务
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湿地和水禽保护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