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科研 >  正文

创新科研诚信建设模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9-10-16 11:57:38

字号

 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一次规划了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创新生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创新生态”是中国科研诚信建设前所未有的崭新定位,必将深远地改变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格局和结构。


  加速推进“创新生态”惩戒体系建设


  2018年9月,科技部新设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成为我国首个承担科技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和科技评估管理的机构,体现出对科研诚信建设的战略地位认识,以及服务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需要。


  当前中国特色的推进“创新生态”科研诚信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党和国家关于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顶层设计正在实施和加速推动,中国科研诚信政策出台的密集前所未有,中国科研诚信制度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坚持问题导向打好攻坚战,不断地在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在惩戒学术不端方面,联合调查组是中国特色的惩治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组织机制,通过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能够综合多方面的权威和资源,迅速展开调查,及时公开调查结果,展现中国政府零容忍的明确态度,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2017年,中国大规模论文撤销事件发生后,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等五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2017年11月27日公布调查处理结果,对相关486位存在过错的作者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


  处理和惩治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联合惩戒也是中国特色的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运行机制。2018年11月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等41个部门印发《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联合推出43项联合惩戒措施,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将失信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意味着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可能无法在银行贷款,也可能无法为他人担保;这些失信信息将在“信用中国”网站、科技部政府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向社会公布,依据失信程度,严重的可能会被禁止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联合惩戒突破了单一政府部门处理权限和范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共通,加大了惩戒的力度和范围,提高了震慑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强度。


  这些新的制度构建反映出,在惩戒重大学术不端行为方面,中国政府主管机构已有明确且逐步成熟的机制。党和政府正在转变思路,构建惩戒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压线,致力于将伦理性约束转变为制度性约束,以更大力度的制度改革,正面积极地遏制科研不端行为。


  加速推进崇尚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


  相对于惩戒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压线制度,坚守诚信和崇尚创新的激励机制更为本质和重要,它是面向“创新生态”的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构成要素。在力戒浮躁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方面,中国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不应当增加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心理包袱和负担,必须创造宽松的科研生态环境,形成勇于担当、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倡导坚守诚信、崇尚创新的学风建设。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力图根本性地解决中国学术评价不够合理的突出问题。比如,中国大规模论文撤销事件的绝大多数论文作者都是临床医生,涉及临床医学从业人员评价考核体系以论文发表为标准的不合理倾向。国家顶层的制度设计健全了科研生态,达到了科技部、卫生部等单一国家行政部门无法实现的目标。


  2018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规划实施5—10年内关于科学基金的深层次结构性改革,评审专家的信誉机制构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新制度主题。基金委员会此次改革提出要建立“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的评审机制。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化呈现出加速趋势,《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密集出台,体现出党和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强度,突出地重视整体性“科研生态”的制度建设。


  “科研生态”确立了中国科研诚信建设必须致力于建立科学家的信任机制。它既要通过严厉的惩罚遏制极少数科学家以身试法,保证科学的纯洁,又要激发科学家创造性、人文精神,尤其要避免让研究者在过分严格的制度压力下如履薄冰,处处担心违背科研诚信,从而损害了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科研生态”的中国科研诚信建设新定位不能简单还原为科学道德建设,而是应当提升到科研规范的程度,创造适合应用的分类评价制度体系等,最终达到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的制度目标,激发起学术的原始创造力。

 


作者简介

姓名:胡明曌 工作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