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蛙也叫田鸡、水鸡。体长8—12厘米,体重250—500克。头部呈三角形。皮肤极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四肢为明显的横纹。雄性头部腹面的咽喉侧部有一对囊状突起的声囊。前肢短,具4趾,后肢较长,具5趾,趾间具蹼。
野外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云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四川和陕西南部,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栖息于丘陵地带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草丛中。夜间外出活动。跳跃能力很强。雄性鸣声如犬吠。性情凶猛。在气温低于12℃左右时进入冬眠,但并不是必需的,气温或水温高时,即使在冬季也不会冬眠。以昆虫为食,也吃蜘蛛、蚯蚓、多足类、虾、蟹、泥鳅,以及动物尸体等。繁殖期为5—8月。怀卵数580粒—7000粒。产卵场所为水库、田间、水沟等处。
虎纹蛙在我国南方俗名“石梆”,由于其体型肥硕,肉质鲜美,是当地的传统美食,也是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在市场上需求量甚大,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人工繁殖工作并获得成功,市场前景看好。
饲养虎纹蛙,饲养场应选择在水源丰富、水质清净、远离污染、饵料丰富的地域,根据其发育特征及当地的气候特征修建不同的饲养池。
虎纹蛙蝌蚪性情凶猛、攻击性强,种群内竞争激烈,自相残食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在发育到将近摄食期时期就必须适当稀养,密度一般不应当超过300只/平方米,而且要及时投喂足够的食物,食物应全池或多处投放,因集中投放易造成自相残食现象,虎纹蛙蝌蚪为肉食性,饲养料应以动物蛋白为主。新鲜的鱼肉片或死的整条小鱼以及蛋黄等都是适口的饲料,还可以杂以豆渣等别的饲料,应避免直接投放粉末饲料。虎纹蛙蝌蚪行底栖生活,池水太深不利于生长,一般以30厘米左右为宜,蝌蚪变态期间不停止进食,必须继续投喂饲料并加强管理,为其行肺呼吸生活做好准备。
虎纹蛙的食物以活饵或价廉的低质鱼虾为宜,其它含有泥腥味的动物肉亦可,畜类的肉片也可食用。变态后的虎纹蛙群体中强食弱肉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应按大小分批饲养,饲养密度应根据蛙的大小而定,才变态的幼蛙可以在每平方米面积上饲养200一300只;随着蛙的长大应作相应的稀养,饲料的投放以每天早晚两次为宜,可直接投放于水中也可投放于无水的饵料平台上;但以投放于平台上效果较好,蛙池应经常用水清洗,平时蛙池中有一层浅水即可,不要太深,蛙池必须有防逃设施。
-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