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联合国相关机构通过了名为“巴黎协定碳信用机制”(PACM)的新标准,为减排项目的效果评估提供指导。新通过的两项新标准在机制设计上有关键突破,第一项标准明确了估算在没有该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排放量(即“基线”)的标准。该标准旨在帮助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项目。第二项标准用于核算项目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生的意外排放量增加,即泄漏的标准。这一突破性进展有望推动高完整性碳信用额的产生,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在新标准通过后,各国政府和企业在推进碳市场方面动作频频。
6月以来,高温天气席卷北半球多国,各国气象和卫生部门呼吁民众注意防暑降温。多国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加速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频繁、更强烈,且夏季高温来得越来越早,多地同时经历极端高温也变得更为常见。因此,各国政府不仅应加强预警、帮助民众应对高温天气,从长远看更需积极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近日,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实施《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记者6月28日从水利部了解到,为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切实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水利部近日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实施《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试行)》。
6月28日发布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到6250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1/3。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十年间,中国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贡献率超过45%。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5日至6日在贵阳举行,期间将举办系列主题论坛,亮点抢先看。
6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北京市通州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
近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第二批)》,将11种(类)具有持久性、累积性和毒性的水污染物纳入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