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永泰、连江法检联动启用“蓝绿双碳”司法协作机制,引导破坏生态资源案件当事人异地认购林业“绿碳”。活动现场,在两地法检干警的共同见证下,当事人与永泰县国有林保护中心签订了福州地区首份跨区域认购林业碳汇协议。
一家智库15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的电力需求迅速增长,但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激增使中国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碳排放量下降,这也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去年发表的研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几乎相当于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两倍。
中国水泥行业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昨天在安徽合肥举行。在本届水泥行业大会上,一项全球首套水泥全氧燃烧碳捕集技术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它可以使水泥的生产更加绿色环保。据悉,这条日产6000吨的水泥生产线采用全氧燃烧碳捕集新工艺之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80万棵。促进水泥等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5月15日,记者获悉,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远景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正在研制,预计将于今年审查报批。标准涵盖零碳产业园区的园区分类、总则、园区系统建设和园区分类建设等,适用于指导园区开展零碳建设工作。作为首个零碳园区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对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将为我国零碳园区建设提供范本和指导,并为后续向海外输出可复制的先进实践打造“中国样本”。
近期,随着浙江省丽水市两会碳中和及低碳马拉松等大型活动(会议)的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活跃度被进一步激发,浙江省交易数突破1000宗。
记者14日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今年以来,国开行立足职能定位,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着力为绿色发展提供稳定中长期资金支持,1至4月发放绿色贷款超2500亿元,重点支持了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领域。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13日介绍,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北京市碳市场”)2024年度工作圆满完成,全市850余家重点碳排放单位均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行碳排放控制义务。据统计,2024年北京市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总量为367万吨,成交额3.71亿元。碳价稳中有升,配额线上成交均价达111元/吨,在7个地方碳市场中价格最高。
近日,台江县首单林业碳票在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完成——703.6亩杉木林6年光合作用产生的7500吨碳汇量,以每吨84.6元的价格售出,交易金额63.45万元。这单碳票以全省非司法领域最大单笔交易量、首个服务零碳工厂认证及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案例、全州碳票流通规模第一的“三重突破”,刷新当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新高度。
为期三天的2025年欧洲国际太阳能展9日在德国慕尼黑闭幕。在这一全球光伏产业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重要展会上,中国企业以创新产品和系统集成方面的强劲优势赢得业界瞩目。
截至一季度末,兴业银行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0175亿元,所支持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968万吨、年节水量1816万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进一步擦亮“绿色银行”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