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简称《报告》)近日正式发布。《报告》分析预测,中国CCUS减排需求到2025年约为2400万吨/年,到2060年将达到23.5亿吨/年,前景广阔。
近日,《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CCUS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碳中和技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石能源近零排放的唯一技术选择、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技术方案、未来支撑碳循环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近日,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印发《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方案》提到,做大“碳汇”规模,加快建设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支持胜利油田集中资源持续攻关低成本CCUS一体化技术,建立完善二氧化碳捕集与输送、二氧化碳注入气质量、二氧化碳驱油—埋存等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二氧化碳驱油封存碳减排量核算指南等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我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对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加快推进CCUS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为什么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二氧化碳被顺利“捕捉”并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如何?
6月19日,日本川崎汽船宣布与日本石油资源开发公司(JAPEX)、日挥控股(JGC)携手,与JFE钢铁达成谅解备忘录,将进行一项联合评估,旨在建立源自日本的碳捕集与封存(CCS)价值链。
目前,该项目已与8家单位签订购销合同,合同量为4万吨/月,另外,还有2万吨/年液态二氧化碳将用于与周边油田开展驱油利用研究,实现了捕集二氧化碳的100%消纳利用,并具备稳定的盈利能力,为煤电CCUS长期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样本,成为创新链协同攻坚的示范案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能捕捉起来进行再利用?这个曾经的设想如今已成为现实。预计2030年CCUS减排需求为0.2亿至4.08亿吨。
6月2日,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项目经过多天满负荷运行,正式投产,每年可捕集消纳二氧化碳达50万吨。项目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是目前亚洲火电行业技术含量最高的CCUS项目,二氧化碳捕集率大于90%,产出干基二氧化碳纯度大于99%,各项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