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绿色金融的重磅政策描绘出行业发展的十年目标和路线图。决策层的重视、市场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迫切压力,正汇聚成一股“不得不干”的合力。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40万亿元,位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发行规模持续扩大,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绿色产业。绿色保险也加速前行,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从《通知》部署的8方面重点任务来看,对新能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带来积极影响。”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已成为“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建设零碳园区可实现新能源的就近就地消纳。
在全球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约76%。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对二氧化碳减排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用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为了确保我国CCUS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相关政策支持非常重要。
2025年6月25日,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经历近8个月的调试运行,碳普惠平台已有13万用户受邀参加了抢先体验。何为碳普惠?上海碳普惠平台如何运营?兑换商城由谁搭建?是否能够可持续?又能为市民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今日本版将为读者解密,了解其背后的逻辑。
近日,FXGT表示,自愿碳市场(VCM)正在经历一场安静但深远的复苏。尽管其当前规模远小于强制性碳市场,但随着高质量的碳移除项目(如矿化技术)逐步成熟,这一市场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资本支持。FXGT认为,VCM的崛起将为全球碳减排目标提供有力补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技术投资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在碳中和趋势推动下,发展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对于构建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能源系统至关重要。近年来,全球CCS技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球运营的CCS项目年产能已超过5000万吨,较2024年保持平稳增长。基于各国现有CCS项目规划,预计203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将达到4.3亿吨/年、碳封存能力将达到6.7亿吨/年。
6月30日,MHMarkets迈汇分析认为,尽管短期面临政策不确定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市场正迎来长期爆发性增长,大型能源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下注这一“低碳黄金赛道”。根据全球能源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最新预测,到2050年,全球CCUS市场将增长28倍,达到每年2,061百万吨的处理能力,总市场价值将超过1.2万亿美元。
我国高度重视碳足迹数据库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建设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研究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集聚与经济活力的直接载体,正迈向零碳化转型,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通过绿色能源、智能技术及系统化解决方案,零碳和低碳园区正成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前沿阵地,并催生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新机遇。未来中国应围绕高科技、多方利益共同体、本土化三大关键词,打造示范项目,推动本土与海外园区低碳发展。这一转型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气候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在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金融机构的参与方式多种多样,涵盖了资金支持、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金融支持体系。未来,金融机构应如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与资源环境要素相关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