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引领绿色转型的重要使命。同时,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制造业出口的重镇,长三角大量制造产品出口极易使其成为全球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这种伴随产业跨区域活动发生的碳排放空间转移即“碳转移”。由于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和低碳发展基础差异巨大,尚未在低碳发展上形成有机的协同关系,叠加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长三角面临着“碳转移”风险与产业国际竞争的双重挑战。
我国高度重视碳足迹数据库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建设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研究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
围绕“绿色出海、人工智能、绿色金融与ESG、双碳治理”等前沿主题,第三届碳治论坛近日于2025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期间举行。本届碳治论坛主题为“绿色出海·智能启航|共建全球可持续价值链”。多位专家学者莅临论坛现场分享全球可持续治理经验。
6月10日,在2025 SNEC国际光伏与储能大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特邀专家梁志鹏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新机制。从2026年起,将不再将单位GDP能耗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约束性指标,而是转为将单位GDP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
在各地对碳普惠的探索实践中,可持续性一直是主要短板。作为碳普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碳减排场景相对“小”和“散”,激发个人减碳的主动性很有必要。武汉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数字化手段量化个人环保贡献,并借助市场化机制赋予其实际价值。这一做法成功将个人的绿色行为与社会的低碳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形成良性循环。“绿色行为换经济回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比单一的低碳宣传更有实效,也比依托企业的纯公益活动更具可持续性。
5月23日上午,2025第四届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平行分会四“碳市场助力低碳转型的进展与挑战”在京成功举办。
中国和欧盟是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在中东欧取得重要进展。但是,近期欧盟推行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绿色低碳政策将给中欧未来低碳合作带来一定挑战。
目前,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还有5年,这也是“十五五”时期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船至中流浪更急,在目前成效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如期达成,必须深入理解“双碳”进程中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科学把握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工具,其高质量发展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当前,我国碳市场建设仍面临市场机制效能发挥不太充分、国际规则对接不够顺畅等挑战。唯有通过基础制度、市场机制、财税金融制度的系统性创新,构建多维协同的制度体系,才能充分释放碳市场的减排潜力与经济价值,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