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情况反映 >  正文

电商平台产品“去毒”进展调查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11-21 16:13:50

字号

当邻苯二甲酸酯通过儿童凉鞋进入孩子身体,当三聚氰胺通过餐具悄声无息进入口中,当汞从美白化妆品中不知不觉渗入皮肤……网购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消费品正在绕开传统分销渠道,偷偷从电商平台潜入人们的生活,可能会对人体免疫、呼吸、内分泌等系统造成危害。


网购虽然便捷,但消费品的质量安全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聚焦提升消费能力(如增收减负)、增加优质供给(如差异化消费场景)、改善消费环境(如强化权益保护)三大方向。如何守住安全底线,已成为监管机构、平台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电商平台产品“去毒”进展如何?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环保机构相关负责人和业内人士。


电商的发展加大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监管难度


在国家支持下,网络零售、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月—10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3984亿元,增长6.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


“电商的发展,增加了国家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监管的难度。”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无毒先锋)战略总监毛达坦言,在宏观经济形势和居民消费力面临一定挑战的大前提下,消费者对环保溢价的接受程度会降低,对一些商品的价格敏感度可能也会高于对风险的警惕度。但也正因如此,更需要政府部门保持并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守护住环保底线及广大公众的根本权益。


2024年,政府针对消费领域和电商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意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政策文件,对消费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管理。


同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也采取了积极行动。


2025年6月,正式批准组建全国平台经济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发挥标准化在明确市场规则、规范行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营造平台经济领域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后,发布《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的公告》,旨在破解网络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的痛点问题。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对网售消费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公开报告,2024年其对网售的非食品类消费品专门展开了4次抽查,尽管相较2023年的抽查次数减少,但抽查品类有所增加。


这些被抽查的非食品消费品中,日用品(衣物、鞋、床上用品、儿童玩具等)最容易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儿童用品是重灾区。市场监管总局的一次抽查中发现,童鞋超标尤为严重:在15家平台抽查的366批次产品中,有119批次产品邻苯二甲酸酯不合格(占32.5%)、54批次产品重金属总量不合格(占14.75%)、5批次产品甲醛不合格(占1.37%)。


“相比去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童鞋产品的批次量翻倍(去年抽查161批次),不合格率也有相应提升。”无毒先锋产品去毒业务总监马晓辉表示。


在网售食品类消费品领域,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的抽查次数相较前两年有所增加,从2022年的14次、2023年的10次,到2024年的16次。


从抽查结果来看,食品中重金属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海带、裙带菜这类产品中的铅超标情况,尤其值得关注。”马晓辉告诉记者,铅具有强神经毒性,尤其严重危害儿童,会导致不可逆的智力下降、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铅还会损伤肾脏功能、影响生殖系统。


“无毒先锋作为一家公益组织,在2024年围绕儿童凉鞋、儿童密胺餐具、儿童玩具羊角球和跳跳马、美白化妆品等产品,开展了化学物质风险调查,发现存在不同比例的超标现象。我们通过与电商平台持续地沟通,推动了有毒有害产品的下架,并观察到调查结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相关利益方已积极采取行动。公益组织正成为电商平台在化学品管理方面的重要补充力量,期待在未来继续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马晓辉补充道。


多数电商平台把化学物质管理纳入ESG报告


近年来,多数电商平台的企业社会责任(ESG)报告中,都提及了化学物质管理方面的内容。


根据《2024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基本延续了2023创立的全链路数字化商品质量管理机制,从预防、识别与处置三方面进行管理。并进一步提升了对商家的监管力度。当遇到商品违规问题,从2023年的“提醒商家整改”升级到2024年的“限制商家平台经营”。淘宝天猫推出“商品品质中心”,将消费者的评价和咨询进行打标和归类,帮助商家快速定位和发现商品质量问题,并提供相应整改建议。


《2024年京东集团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中,“产品与服务质量”已连续三年成为京东集团重要性最高的议题。京东2024年从全生命周期出发,在生产端、供应端、销售端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生产端采取验厂验商的模式,在源头严控商品生产质量;供应链端在仓内精准监控商品,针对质量问题进行高频次核查;销售端采用匿名购买、独立送检的方式展开质量问题抽检。同时,搭建质量知识管理库,与品牌方和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进行联动,并与行业内数十家检测机构达成检测合作,覆盖数万个专业项目。


不仅如此,部分电商平台还加强了对虚假宣传的打击,要求强化广告合规建设,实施广告主资质验真和对公打款机制,确保广告主准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谈及电商平台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毛达认为,部分电商平台因内卷式竞争,带来了商品质量低下导致的消费者利益受损和恶性竞争带来的行业伤害等问题。但也要看到,部分电商平台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且正在尽力阻止这种趋势。


“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越发重视商品质量把控,加强对线上商品质量监管和供应商的管理,促进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对消费者投诉的意见处理反馈更加及时、高效,使得消费者满意度提升。”北京工商大学经管学部主任郭毅告诉记者。


在广电计量生命科学事业部技术支持经理田光超看来,电商平台近年来经历了从“粗放式增长”到“精细化运营”的转变。


“第一个变化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早些年,平台更多是在接到消费者投诉或是监管部门通报后,才对问题商品进行下架处理。现在,各大主流平台都建立了前置化的质量管控体系,通过‘神秘抽检’‘资质审查’等方式,在商品售前和售中进行干预。第二个变化是采取技术赋能,平台利用大数据、AI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对商品评论、投诉、抽检结果进行智能分析,精准定位并监管潜在风险商品和问题商家,同时进行商品质量溯源。第三个变化是强化了高风险商品的动态监管,平台针对儿童玩具、电动自行车电池、家用燃气灶等高风险品类,建立‘事前准入、事中抽检、事后追溯’全链条管理机制。”田光超进一步解释道。


电商“去毒”工作如何提升?


尽管多方都在努力,仍有许多人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现实中存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问题还有很多。


未来,电商“去毒”工作如何提升?


郭毅认为,一是要依法合规管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电商平台买卖,进一步明确各环节、各主体的权责及边界;二是要重点审核供应商资格,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品类进行合法合规管理;三是要做好利益相关方安全宣传教育,履行平台的社会责任。


田光超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角度出发,认为其可以作为“防火墙”,帮助平台制定科学的供应商审核标准,为平台商家提供相关培训;可以作为“质检官”,在产品生产和大货交付前进行介入,避免不合格品进入平台仓库,并对平台在售商品进行持续检测监控,真实反映市场商品质量状况;可以作为“智慧脑”,帮助平台分析哪些品类、哪些地区、哪些项目的不合格率高,绘制“风险地图”;可以作为“顾问团”,协助平台建立领先的、差异化的企业标准,并提前进行研究和技术储备,提供前瞻性的管控建议,以应对新材料、新品类带来的新风险。


毛达则基于无毒先锋的工作基础,提出了他的想法:首先,设计一套清晰简单的化学品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体系与平台、学术机构一起,对电商平台的化学品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其次,化学品管理问题对于电商平台内部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管理问题,从舆情响应到跨部门协同,平台流程仍较为复杂,希望能与平台的基层部门建立信任,理解其具体困难,适时提供建议,并促进平台内部协调;最后,希望更好地了解平台生态和企业本身,主动把握合作窗口,将更多积极想法和建议嵌入平台运营。(作者:中环报记者程梓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