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传说,女娲为平洪水救黎民,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而在现代,人类也在努力修补天上的另一个“窟窿”——臭氧层空洞。这个“窟窿”里泄露的不再是天河之水,而是太阳辐射。紫外线辐射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严重威胁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生存。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的付出没有白费,有研究指出,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的巨大空洞正在缓慢“愈合”。
事关生死:臭氧层破坏容易引发生态灾难
有研究显示,如果将全球的臭氧层平均分布在大气层表面的话,厚度大约在3毫米。可别小瞧这3毫米,因为仅3毫米的臭氧层可以阻挡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帮助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这些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也被称为“地球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而这把伞破坏的下场,近日的一项研究给了我们参考。
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最大一次灭绝事件,造成了约81%的海洋物种和89%的陆地物种灭绝。其主要原因一直被认为是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的环境变化,但仍缺乏环境因素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直接证据。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锋与英国、德国同行等合作,通过研究该时期化石花粉粒中“防晒霜”含量的变化,发现臭氧层破坏导致二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证据,研究成果于1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全球最大的减碳、固碳过程,而这一过程很容易受到紫外线强度增加的抑制。二叠纪末期的陆地上的大灭绝其实是温室气体增加和紫外线辐射增强相互叠加引起的。如今地球上温室气体仍在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注意紫外线辐射强度,避免两者叠加,造成生态灾难。”刘锋说。
成果显著:臭氧层有望在40年内恢复
联合国新闻1月9日报道称,一个由联合国支持的专家组当日在美国气象学会第103次年会上表示,臭氧层有望在40年内得到修复,全球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化学品的行动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努力。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科学评估小组发布的评估报告证实,自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生效以来,超过100种消耗臭氧层的化合物最终遭到禁止并被逐步淘汰,其中氯氟烃(CFCs)的使用量减少了99%。
氯氟烃通常存在于冰箱、气溶胶和溶剂中。上世纪 70 年代,科学家们首次确定氯氟烃正在消耗大气中的臭氧层。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引发国际社会紧急修复。
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和深度一直在缓慢改善,如果维持当前政策不变,预计南极上空、北极上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臭氧层将分别于2066年左右、2045年、2040年恢复到1980年臭氧洞显现之前的水平。
《自然》杂志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消耗臭氧层的气体同时也是强效温室气体,如果不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全球温度可额外升高1℃。
中国贡献: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50.4万吨
《蒙特利尔议定书》于1987年签署,1989年生效,是一项旨在通过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来保护地球臭氧层的全球协议。35年来,在各缔约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下,全球已淘汰超过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中国政府于1991年签署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2003年加入了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2010年又加入了蒙特利尔修正案及北京修正案。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始终坚持多边主义,严格履行国际承诺,截至2022年9月,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50.4万吨,为保护臭氧层、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结语
臭氧层修复已取得重大成果,阻止全球变暖、应对气候变化也请继续努力!
正如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所说:“臭氧行动为气候行动创了先河。我们在淘汰消耗臭氧的化学品方面取得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可以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作为紧急事项,我们必须摆脱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从而限制气温上升。”
只要人类团结一心,共同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的蓝色星球会越来越美好。
来源:澎湃新闻、光明日报、中国环境网、中国新闻网等,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