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国际新闻 >  正文

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人类何去何从?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2-12-28 18:25:11

字号

在美国“史诗级”冬季风暴引发全球关注的同时,世界的其它地方也正遭受极端天气袭击,并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


美国


被媒体称为“极寒炸弹”的冬季风暴仍在北美肆虐。截至当地时间27日,这场风暴已致美国65人死亡,数以万计的家庭陷入断电的黑暗中。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纽约州伊利县的布法罗市,处于风暴最中心。截至27日,纽约州因冬季风暴死亡的人数增至34人,其中伊利县占到32人。


日本


自12月17日起,日本多地出现历史性强降雪。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统计,截至当地时间27日8时30分,大雪已造成北海道、青森县、秋田县、山形县、新潟县、石川县、爱媛县等地区共18人死亡,123人受伤。


巴西


当地时间12月26日,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民防部门发布数据称,该州发生的暴雨灾害已造成13人死亡,104个城市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数据还显示,暴雨灾害在该州造成逾千名居民的房屋被毁,灾民被迫转移到公共临时避难场所,另外造成7370人无家可归。


菲律宾


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27日称,圣诞节期间袭击菲律宾多地的洪水和暴雨已导致15人死亡。仍有23人在恶劣天气中下落不明。大多数失踪者都是不顾狂风巨浪出海的渔民。


该委员会还说,10多个省的16.6万多人受到暴雨和洪水影响,包括被迫逃离家园、留在疏散中心的4.5337万居民。


另外,澳大利亚、加拿大、约旦等地也发生了暴雨、洪水、冬季风暴等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危害几何?


极端天气持续引发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正是幕后“元凶”。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近50年来,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变化不仅带来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还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的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表示,以极端高温事件为例,目前极端高温发生的频率是工业化之前的4.8倍;同时,气候变暖还将导致大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更多的水汽也提高了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的概率。


极端天气频繁来袭,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今年年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名为《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新报告。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造成了更频繁、更严重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给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的部分破坏已经不可逆。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的不可逆破坏正在增加,破坏的程度超出预期。


全球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关注健康与气候变化的年度“倒计时报告”也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正在使得公众健康状况恶化,全球近1亿人因此遭受饥饿,过去五年最脆弱人群因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了68%。与此同时,不断变化的气候影响传染病的传播,使得许多人面临更高的新发疾病和流行病出现的风险。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气候变化会引发全球安全问题。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认为,气候变化加剧了对水、食物、土地等珍贵能源的竞争,迫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气候变化会恶化安全问题,让危机变本加厉。


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必须尽快行动


在寻求到解决的办法之前,及时预警成为了迈向共同治理的第一步。


今年3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要确保地球上的每个人在五年内都得到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保护。此倡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上正式启动。


对此,巢清尘认为,早期预警系统是一项经过证实的、有效和可行的气候适应措施,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十倍的投资回报。


“中国气象局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12年的0.6%下降到2021年的0.3%,气象投入产出比达到1:50。”据巢清尘介绍,目前我国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要求,正在发展智能网格预测技术体系,搭建气候安全的早期预警平台。


另外,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在政策体系方面,多部门行业都发布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和要求纳入气象、农业、水利、海洋、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文件。一批重点工程发挥效益,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稳步开展,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效提升。


在国内治理方面,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2%,相当于少用能源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9.4亿吨。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持续加强全社会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研究员廖要明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发生机理等基础研究,突破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强化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我国旱涝灾害和社会经济影响的风险评估研究,建立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综合整理自燕赵新传媒、澎湃新闻等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