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将收官。回过头来看,5年前制定的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说。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这一系列发布会旨在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部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增绿全球最多 治污成效显著
“我们坚持久久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随着国土绿化行动的推进,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生态建设创造了许多美丽中国“新奇迹”。当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如今“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绿进沙退;科尔沁、浑善达克流动沙地歼灭战有力阻遏京津风沙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00多公里的阻沙防护带构筑起“绿色长城”。
“我曾在黄河‘几字湾’沙漠腹地陕西榆林工作9年,那里的860万亩毛乌素沙漠已得到全面治理,并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现在正是草木葱茏的季节,欢迎大家去实地看一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
除此之外,我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治污”的成效也很显著。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我们还在以实际行动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坚定履行“双碳”承诺,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绿色的底色,也带来了人民群众绿色生活方式持续转变,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实现了扩投资、促消费和节能降碳的有机结合。
用能更加清洁 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绿色能源已经点亮千家万户,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这个比例还在逐步提升。
“我们坚持开源节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重点领域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增量方面,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李春临说。
除此之外,我国的基础设施体系也更加智能绿色。新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焕发了新的活力,2024年全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个标准箱、比2020年提高26%,作业时效领跑全球。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大减少了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里程焦虑。
数据显示,从节能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2024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十四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十五五’是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攻坚时期,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李春临表示。(记者吕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