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国新办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来源:国新网 时间:2025-05-21 17:53:13

字号

f40cc8c10038e8dc84efa1550daf0b62.png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赵一帆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张红菊: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提出20周年。这些年来,我们大力践行这一重要理念,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


今天我们就请来了自然资源领域的五位优秀代表,请他们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大家进行交流。他们是: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女士,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先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女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 赵炎平 先生,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李玉花女士。


下面,我们请五位代表依次简单地作一下自我介绍。首先,有请王娟惠女士。


522851b791b72db5026471442c3f9aa1.png

王娟惠(徐想 摄)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 王娟惠:


大家好!我叫王娟惠,是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也是我们东安村的田长,我们田长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把耕地保护好。


我自担任田长以来,把耕地保护写入了村规民约,纳入了网格化监管体系,还建立了一支巡查员队伍。同时,我们东安村率先构建了人工监测、卫星影象、无人机等空中监测相结合的综合耕地监管模式,这样就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确保早发现、早制止。在守牢耕地红线的同时,我还积极推进耕地建设保护,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整合形成了优质耕地超1500亩,并实现了统一流转、规模化经营,既保障了粮食的安全,又提升了土地效益,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如今的东安村是“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村民们安居乐业,我们东安村也被浙江省评为“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在此,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有机会到我们东安村走走看看。谢谢!


张红菊:


谢谢娟惠。确实,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感谢娟惠田长和她的村民们所做的有益探索。下面,有请丁正江先生作介绍。


5438ca9770d9f582ca6dfafc83f0478a.png

丁正江(徐想 摄)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 丁正江:


大家好,我叫丁正江,来自全国唯一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是一名扎根一线26年的基层地质工作者。


大家都知道,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我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像“地球医生”一样诊断地球结构,探寻资源能源矿产。记得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我们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岩芯、理数据、查资料,一连好几个月不回家。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守,我参与探获了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累计为国家提交金矿1300多吨。如今,作为山东省地矿局金矿找矿创新团队负责人,我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为地质找矿搭建了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地矿六队全体地质工作者亲切回信,我们无比激动,也倍感振奋。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谢谢。


张红菊:


谢谢正江。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正江队长和他的同事们多年的坚守令人非常感动。下面,有请陈琳女士作介绍。


750d566da93c614a496c9a4d26c66cca.png

陈琳(徐想 摄)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 陈琳:


大家好!我叫陈琳,是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的院长,也是一名乡村责任规划师。我从事规划行业26年,参与了“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空间方案编制,还有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等规划工作。


在大家眼里,上海是繁华的都市,在我眼里,上海的乡村藏着很多“宝藏”。近十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发起了志愿者团队,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行动,我们秉持着老一辈规划师们的“铁嘴、铁笔、铁脚”三铁精神,我们进镇入村,走进田间地头,开展乡村调查,摸民情、听民意、聚民策,我们的脚步遍布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郊野地区。当我们走过荒野的小径,坐着石船去寻觅荒野秘境的时候,欣喜地发现乡村里还藏着千年的江南农耕遗存。这时候,我们就去查阅古籍,访谈专家、匠人,学习如何小心翼翼地去保护我们的江南遗存。同时,我们也把调查出来的乡村古建筑、古街、古桥、古树,以及现在还活态传承着的乡村文化风貌等,把它们整理成百万字的上海特色村落风貌纪实丛书。我们还编制了“沪派江南”乡村规划,还有湿地规划。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这张是乡村荷露图,它展示了我们“沪派江南”的诗意画卷。


未来,我也将继续为上海超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空间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乡村责任规划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梦之所达”。谢谢!


张红菊:


谢谢陈琳。陈琳女士和规划师志愿者们脚上带泥,鞋上沾土,走遍了上海乡村,用双脚丈量阡陌,为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绘就规划蓝图。下面,有请赵炎平先生作介绍。


51e11957758cfa32975c8fcb9bba6e7d.png

赵炎平(徐想 摄)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 赵炎平:


大家好!我叫赵炎平,是一名极地工作者,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我曾先后担任过“雪龙”号和“雪龙2”号的船长,现在是极地中心船舶管理中心主任。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参加过12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任务。


提到南极科考,大家应该非常感兴趣,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这项工作其实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甚至是充满了危险。在担任船长期间,我和同事们需要面对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等挑战,还要面对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寂寞。但是我们这份工作不仅是为南极科考站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以及科考站建设提供了保障,还让各国科学家在南北极拥有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海上实验室,我们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我还有幸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设计、建造、设备调试等相关工作。“雪龙2”号的入列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新模式。我今天也为大家带来了我们“雪龙2”号的模型,是1:300的。(展示)这艘船总长是122.5米,宽度是22.3米,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5000吨,具备首尾双向破冰的能力,能以2-3节船速连续破冰1.5米+0.2米积雪。今后,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继续守护好“雪龙”号和“雪龙2”号,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谢谢。


张红菊:


谢谢炎平。极地科考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感谢极地工作者们不畏艰险严寒,拼搏奋斗。下面,有请李玉花女士作介绍。


9941341403b54dfd593d928860defbf5.png

李玉花(徐想 摄)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 李玉花:


大家好,我是来自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一名生态护林员。


我的家乡就在独龙江边,自然资源很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90%。我在2016年成为了生态护林员以后,一直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巡山是很困难的,遇到下雨天,路特别滑,摔跤也是常有的事情;夏天林子又闷又热,蚊子又多,独龙江的蚊子特别毒,咬上一口立马起包、会肿。我们巡山时,遇到来山林里的人,就会去提醒他们,山上不要使用明火,不要抽烟,不要挖野生药材等。我们去巡山,一天走在山林上,回到家已经天黑了,也很累,但是看到林子平平安安,心里面就很踏实、很高兴。


我这几年做护林员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里面的妇女成立了独龙毯合作社,还和村民们发展林下产业,村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谢谢。


张红菊:


谢谢玉花。确实,我们守护绿水青山,离不开广大生态护林员,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可能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现在我们进入答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问: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我想请各位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一谈是如何通过具体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谢谢。


陈琳: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谈起生态绿色,我印象非常深刻。在2014年,我们开展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时候,就有团队提出来,上海的生态绿色和国际大都市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我们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时候,生态之城建设目标就应运而生。


美丽中国,规划先行。从总体规划的“环、楔、廊、园、林”结构性生态空间的规划,到后来开展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利用以及湿地规划,我们始终因地制宜为市民提供身边更多的绿色空间。在城市,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景观好不好看。现在我们更倡导用自然而然的方式去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动物栖息地及小微生境。在郊野,我们和农科院的团队一起研究适宜茭白、芡实、菱角等本土作物生长的空间,还去研究湿地保护方面的行动规划。我们划定了保护小微生物的毛细河流,以及自然坑塘、水面、湖荡等,包括我们家门口的一些湿地。我们希望通过营造更自然、更生态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的空间品质。


为了塑造更美丽、更韧性的海岸带,提升上海抵御台风以及极端天气的能力,我们摸排了上海陆域海岸线,努力地去寻找这个岸线里面可以开展生态修复以及微地形塑造综合利用的空间,我们希望为上海打造“超级生态堤、最美海岸带、市民好去处、都市后花园”。谢谢!


赵炎平:


我也来谈一谈。大家都知道,极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极地考察工作也是根据这些来做的。南极考察活动始终严格遵循南极条约体系要求,积极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以我们秦岭站建设为例,在项目启动之前,我们编制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施工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干扰。另外,我们在施工区还实施了24小时生态监测,实时预警企鹅、海豹等动物的活动信息,全力保护当地的生物种群。我们的科考破冰船则装配了先进的防污染设备,尽量减少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南极考察活动,始终坚持“低干扰”和“最小必要”准则。全体考察队员上站之前需要通过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在科研样品采集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采集量,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谢谢!


李玉花:


从生态护林员的角度,我也来说一说。独龙江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动植物资源很丰富。2016年我成为护林员后,参加了很多培训,学习了相关知识。一年巡山护林,要一百多次。我们巡山的时候,有时候下雨,上山时穿的鞋子很容易烂,一年要穿烂10多双鞋子。我们每天巡的山在国家自然保护区里,巡山的时候,植物、动物有很多,植物有重楼、黄精、白及等很多野生药材。以前很多外地外村的老乡来挖我们的药材,我们看见他们,跟他们说不要挖野生药材,有些老乡不理解,说这个是共同的家园,为什么不可以挖?我们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正是因为是共同的家园,所以才不可以挖。通过这几年的宣传,我们那个地方就没有发现挖野生药材的老乡了。谢谢!


丁正江:


我从地质角度谈谈这个问题。在工作中,我们是通过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把生态保护融入到地质勘查全过程。


在勘查中,我们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设计阶段引入了生态影响预评估机制;勘探过程中,我们通过运用新技术方法,比如定向钻进,在一个地方进行多个钻孔施工,这样就减少了对地盘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样时,我们利用浅钻代替挖槽,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术,把地表恢复如初,甚至有的地方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绿。


我们还开展了大量矿山修复工作。在修复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矿山诊疗一体化”技术,就是先通过无人机航测给山体“体检”,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针对矿山地貌的不同特点,我们采用特定的修复技术,这样就最大程度保证了后续的修复效果。近年来,我们修复矿山矿坑70多处,复绿山体近500公顷,把原先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约3400吨,“大地伤疤”变成了“生态绿肺”。谢谢。


王娟惠:


我也来谈谈这个问题。像我们东安村在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时,不是简单地追求面积要达到几百亩、几千亩,而是将耕地、林地、水系、道路设施甚至是农民建房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布局去规划,就是把耕地保护放在乡村发展的整体中去统筹考虑,让耕地保护变得更加科学、可控。


此外,我们在符合耕地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了轮作、套种等“水稻+”模式,再植入科教研学、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让优质农田发挥最大的效益。


我们还动员大家一起保护耕地,比如设立了耕地保护积分超市,村民在参与巡田管护后就可以获得一次积分,积分积累到一定数字后,就可以兑换相等的农资,这样村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就很高,整治后的农田还成为了乡村独有的一道风景线。谢谢。


问:我的问题想提给丁正江先生。我了解到,当前正在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请问丁正江先生,作为基层的地质队伍,我们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贡献地勘队伍的力量?谢谢。


丁正江: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回信中,勉励我们要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几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把能源资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方面,我们不断拓展找矿的领域和地域,我们坚持三线联动,立足胶东,不断加大对深部和海域的金矿找矿力度;走向省外,每年我们投入一半以上力量在西部边远山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走出国门,我们在多个国家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矿种上,从金矿到铜多金属矿、再到清洁能源矿产等方面都有涉及。


为解决束缚找矿的技术难题,我们还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单位拿出自筹资金开展课题研究40多项,还参与了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5项。2023年,我们获批实施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也取得了基层地勘单位牵头承担此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我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我们下了更大功夫。依托已有科创平台,引进一批院士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压担子、导师“传帮带”、人才工程培育等办法,自主培养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泰山学者、行业大国工匠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8人次。1名“90后”队员还刚刚荣获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我们与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发起成立沿黄九省(区)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创建联盟、新一轮金矿找矿突破战略联盟,举办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先锋对话会。通过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业内单位间的技术交流与经验共享,提升了各单位找矿效果和水平。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与全国兄弟单位一起,共同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中奋力书写新时代“英雄地质队”新篇章。谢谢。


问:我想提问给赵炎平主任。虽然您是一名“80后”,但已经有了十几次出征南北极的经历,同时您也是“雪龙2”号首任船长。我们知道,极地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能否介绍一下您所接触到的极地合作有关情况?谢谢。


赵炎平: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极地国际合作是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和充分体现。在参加极地工作二十年来,我有幸多次参与了极地科研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在“雪龙”号工作期间,我参与了为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南极科考站运输考察物资合作任务。还有一次是南极救援,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2013年12月25日,“雪龙”号正在南大洋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我们收到了一艘遇险船的信号,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尽己所能,考察队果断决策,立即暂停考察任务,前往救援。当时我担任的是“雪龙”号第二船长,我积极配合船长操纵船舶,勘察遇险船四周的现场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营救措施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将遇险船上的52名乘客顺利转运到安全地方。


还有,上个月由我国发起组织,9个国家91名科考人员共同参与,以我们“雪龙2”号为载体的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顺利结束。我参与了前期的备航工作还有航次的岸基保障工作,这次联合航次是国际上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的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主要对象的联合航次,获取了国际社会缺乏的秋冬季调查资料,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极地考察领域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雪龙2”号正在泰国进行友好访问,双方科研机构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同时还举行了面向当地公众的开放参观活动,我的很多同事,还有队友,也都参与了与泰国科学家和公众的交流互访。


我感受到,开展国际合作对于极地科研优势互补、提高研究能力、有效利用考察平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谢谢!


问: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科技力量,请各位代表介绍一下相关领域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守护好自然资源?谢谢。


丁正江:


我先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准确地找到资源和精确地评价资源,是我们守护好资源的基本要求。


我们主要是通过不断加强找矿技术的研发,来提升找矿效果。近几年,在发展完善成矿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新的找矿技术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矿种类型、不同矿体深度,研发了系列找矿技术方法,通过初步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还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搭建三维预测技术平台,就像给地球做“CT扫描”一样,数字化开展成矿预测。我们还联合其他单位研发升级了系列深部钻探技术装备,并进行推广应用。目前,我们已经储备了7000米深度小口径钻探能力。创新研发的低温钻井液和智能监测系统,攻克了高原冻土施工技术难关,也完成了国内首个陆域可燃冰试采孔,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也保障了资源安全。谢谢。


王娟惠:


我结合我自己切身的经历来谈谈。几年的基层工作经历积累下来,让我越来越感到耕地保护单靠我们田长和巡查员巡田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此,在2022年的时候,我们东安村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耕地视联智保”改革试点,构建形成了人防、技防两大责任监管体系,也就是每块田都有对应的田长和巡查员负责,每块田都能被卫星监测到,像管帐本一样管耕地。现在只要田里面发生可能存在的违规占用情形,巡查员的手机上就会得到预警推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正是亲身参与了“耕地视联智保”场景的建立、运行,到如今的迭代升级,更加智能化,让我对科技力量助推耕地保护有了更深的体会。谢谢!


陈琳:


我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也来谈一谈科技创新。我们围绕上海超大城市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需求,建立起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管理、监督等方面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辅助决策。比如,在我负责的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中,首先应用了高清遥感技术,同时结合我们自己开发的调研软件,能够让500名规划师,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郊野,同时实现实时拍摄、精准记录、信息同步建库,极大提高了自然资源调查的效率和质量。去年开展湿地空间普查的工作中,我们又先通过高清遥感技术,迅速识别出30万个湿地空间,结合现场人工调研普查,补全了水质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很快完成了全国首个广义湿地分类调研普查,并建立了精细化的数据平台。


近期,上海也开始建设“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未来上海的各类空间资源都将实现数字化,同时将开发多种应用场景服务市民需求、政府治理以及商务、文化、旅游、体育协同发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谢谢。


问:我想给李玉花女士提一个问题。您作为生态护林员和独龙族文化传承者,能不能详细讲一讲,如何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谢谢。


李玉花: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独龙族有独特的织布技术、古老的编织手艺和现代的色彩搭配,很多人管我们的民族叫做“彩虹民族”。我妈妈也是独龙毯非遗传承人,我小时候就跟着她学织独龙毯。高黎贡山隧道打通以后,到我们这里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织的独龙毯也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我在巡山的时候总在想,怎么才能让我们的独龙毯多卖点钱。后来,我们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给大家进行培训,我们一边学着织毯,一边把独龙毯的颜色将现在的流行颜色和以前的传统颜色进行搭配,织出了很多披肩、围巾、马甲。我今天身上穿的衣服是自己做的,帽子也是我自己做的。现在,我们合作社出了很多产品,我们不仅把产品卖给了当地游客,还跟其他公司合作,一起把产品卖到了国外。这增加了我们这些“织女”的收入,让我们走出了一条彩虹致富路。谢谢!


问:我的问题提给陈琳女士,您作为一名乡村责任规划师,在服务上海乡村振兴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是不是可以跟我们分享几个例子?


陈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作为上海的规划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讲好上海的乡村故事?”上海的乡村和外滩、陆家嘴的繁华比起来略显低调,然而上海的乡村面积却占了上海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可以说上海的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厚土和希望”,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去年我们编制完成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和传承规划,提出“沪派江南”概念,划定148个风貌单元,保护196个风貌特色村落,汇集各方力量围绕美丽乡村画卷共同行动。在行动过程中,我想分享“沪派江南”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须浮鸥”的故事。去年,我们去调研青浦大莲湖的时候,看到一群水鸟在大莲湖的湖心水草上做窝孵蛋,如果这时候清理水草,就会破坏它们繁育的空间。所以我们紧急和相关部门协调,能不能暂停打捞水草。于是,在这之后,我们观测到增加了大约200多窝的水鸟在这里做窝孵蛋,看到这样的景象,真的很治愈。“留住一片野菱角、引得一群水鸟来”,这也会成为我们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的一项行动,我们会继续关注郊野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生生相息的大自然。


第二个是“阿婆茶”的故事。在上海的远郊,双祥村是我们长期服务的一个村庄,它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但是和很多上海的乡村一样,这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还沿袭着喝阿婆茶、唱田山歌的传统民俗。我们走访调研时了解到,当地的老人迫切希望让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小孩子多回来看看。我们规划师能干什么?所以我就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开展了一场乡村实践。我们化身“六边形战士”,不仅要画图,还要和他们一起开展招商宣传,改造闲置空间。镇长见到我时说,你怎么黑了这么多?我说,这是乡村和大自然给我的馈赠。就这样,我和当地的村民一起成长。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有了乡村图书馆,还有了咖啡吧,成为了中国帆板大师赛举办地。现在可以看到乡亲们唱着田山歌、喝着阿婆茶,为运动健儿们加油喝彩,也能看到老乡带着他的儿孙去田野里看艺术雕塑。同时在图书馆里,乡亲们还可以听到现代农业科技讲座。村子美了,年轻人多了,老人笑了,我们的心其实越来越踏实了,这也许就是乡村工作的魅力。


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今年在开展“沪派江南”上海创新实践中,我们邀请了社会各界全过程参与规划设计,不仅和村民们一起讨论他们心仪房型、院子改造以及公共空间,同时还邀请公众用绘画、摄影等多种方式描绘自己心中的“沪派江南”,共同营造属于大家的“沪派江南”。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上海的乡村成为繁华都市的诗意栖居。谢谢。


张红菊:


请继续提问,最后两个问题。


问: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跃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请问王娟惠女士,您作为青年村干部的代表,对想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分享?谢谢。


王娟惠:


感谢您的提问。今年是我在乡村工作的第17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村干部队伍中,我感到十分欣慰,也更加觉得农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不敢说什么建议,因为我自己也还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起来就8个字:始于热爱,忠于责任。


我出生在农村,也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是田间地头玩耍打闹的“假小子”,特别喜欢泥土的味道。长大后也总想着为村里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带着这样的初衷,我就选择了这份职业。为什么说忠于责任呢?也是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使命感、责任感、获得感。记得去年,我们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了78亩良田,多收了9万多斤稻谷。有村民就对我说:“田长,这么多粮食哪里吃得完,够我们大家吃一年的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我深刻理解到了“饭碗田”三个字的分量,也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责任感。


还有,去年夏天,我们在巡查中发现有一片耕地被违规占用建设了停车场。当我们要求整改的时候,对方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谁还靠种地来赚钱?”这句话让我彻夜难眠。是啊,在有些人眼里,土地就是换取利益的工具,但是在我们心中,耕地就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必须是良田。我们坚持推进整改,晚上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白天就在现场轮班值守、紧盯整改,通过不懈努力,不仅恢复了这片耕地,还将其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如今,那里已经是麦浪翻滚,有种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面的踏实感。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推着我把耕地保护、乡村振兴、村民致富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坚持。我也期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创造更多的乡村故事。谢谢!


张红菊:


最后一个问题。


问:刚才听了几位代表的分享,我特别有感触。大家常年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请问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支撑大家长期坚守一线的?谢谢。


赵炎平:


我先来谈一谈。我想这个问题是问到了所有极地工作者的一个精神内核。参与极地考察需要远离祖国和亲人,要在惊涛骇浪中把向,在重重海冰中突围,在极夜苦寒中坚守,还要与各种恶劣的气候作斗争。支撑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素养,更是来自信仰的力量。


极地考察40年,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依靠的正是一代一代极地工作者这种信仰的力量,勇斗极寒、拼搏奉献。回顾这些年的极地工作,每位考察队员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付出,离不开亲人的支持。我们很多考察队员因为常年奋战在极地一线,有的十几年未在家过春节,有的孩子出生不能陪伴在身边,有的甚至父母去世了都没法见上最后一面。但是,每位考察队员都无怨无悔。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为祖国的强盛而效力,为造福人类而付出。谢谢!


李玉花:


我代表基层的护林员,也来讲两句。我们护林员是很平凡的,今天有这个机会,我也跟大家讲一讲。我是独龙族,普通话讲得不太标准,也不太会表达。我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种地的方式很特别,就是把附近的山烧出一片,简单清理后,种一点玉米和土豆。第二年、第三年也是再换一片山,简单种一下。这种方式不仅对环境影响太大,而且还不够我们一家人吃,我们清早要去山上找野菜,去江上捕鱼,维持生活。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这种生活方式也慢慢结束了,以前种地的山也慢慢变绿了,生态环境质量也越来越高了。我们发展了林下产业,种植草果、灵芝,养殖独龙牛等增加收入。现在,不仅村民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且我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生态护林员所自豪的。我也会一直坚持这个职业,一直坚持下去。谢谢!


丁正江:


我也说一下。地质工作者和极地工作者类似,需要经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帐篷为家、与风雪为伴。之所以能够长期坚守,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信仰的力量。地质人的铁锤,敲响的是山河音律,扛起的是国家重托。从地质队建队起,就是国家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找什么,一代代队员常年坚守野外,目的就是为国家多找矿。


精神的传承。地质行业在长期实践中,孕育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这些精神激励着大家不恋闹事钻山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再有就是由衷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是地质人的特质。能够长期坚守在这个行业的,都是从心底喜欢这个职业的。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与执着,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把本职工作做好,无怨无悔。谢谢。


张红菊:


谢谢五位代表的精彩分享。通过他们的分享,我们能看到广大自然资源工作者,他们立足岗位,拼搏奉献,为美丽中国建设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希望能有更多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今天的见面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五位代表,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