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生产1千克农产品,会产生多少温室气体?如何衡量其是多还是少?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上获悉,我国正在建设首个农产品碳足迹因子基准数据库,目前已完成小麦、玉米、水稻、苹果、柑橘、花生、蔬菜、甘蔗等农产品的碳足迹因子数据集,形成了基于省级行政区的农产品碳足迹排放基准。该数据库覆盖三大主粮、大宗经济作物等八大品类农产品,包含29个省级行政区3.8万条数据,标志着我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迈入精准量化管理新阶段。
借助这一数据库系统,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能够全面掌握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碳足迹情况,包括回溯过去20年的省级碳足迹变迁规律,通过空间特征图谱识别农产品低碳优势产区,为宏观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等。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智慧气象团队首席、研究员马欣透露,预计到2027年,数据库容量将扩展至50个核心农产品,2035年将全面覆盖所有农产品品类。接下来,数据库将分步骤开展县级排放因子监测和活动水平数据收集,建成县级网格单元监测体系;同时,引入遥感、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产品碳足迹监测核算技术水平。
“数据库的建设,将构建行业级量化标尺,为14亿多人的‘米袋子、菜篮子’装上精准计量碳排放的‘绿色天平’,以数字化底座支撑农业‘双碳’目标的落地实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