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胜利“合龙”,这条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屏障,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将肆虐的风沙牢牢锁住。金色的沙丘与绿色的防护林带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在这一道道绿色防线背后,涌动着新疆人民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不仅要让荒漠披上绿装,更要让沙地生 “金”。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沿着沙丘的脉络,在这片大地上延伸。
因地制宜,筑牢防沙治沙根基
清晨,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护林员帕提古丽·亚森踩着松软的沙土走向河东防沙治沙基地。远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在晨光中泛着金红,她身旁的梭梭林正随风轻摆,发出沙沙的响声。这片曾被称作“死亡之海”的荒漠边缘,如今生长着17万株由她亲手栽下的树苗。
“治沙后动物也多了起来,有好多野生动物过来啃树皮,所以要用细铁丝或者塑料网对幼小的苗木进行防护。”帕提古丽·亚森介绍说。
在她身后,一株株红柳、胡杨、沙拐枣傲立于大漠之上,犹如一条绿色长廊阻挡着风沙的脚步。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滚石头。”这是且末县流传最广的谚语,也是彼时百姓生活的写照。
且末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三面环沙,植被稀缺、风沙肆虐,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受东北风的作用,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以5—10米的速度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推进,沙漠距县城直线距离仅两公里,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经过几代治沙人的接力奋斗,且末县逐步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区域建成了一条东西宽1—7公里不等、南北长约23公里,总面积达13万亩的生态长廊。每年春季,且末县还会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植树,至今已有超过150万人次参与。
如今,且末县气象站数据显示:沙尘天气从2022年的210天降至2024年的180天,特别是秋冬季沙尘天气大幅下降——2024年10至12月仅出现1天沙尘天气,2025年前3个月沙尘日数更是创下近五年新低。令人惊喜的是,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县域降水量较往年提升8%。
且末县的治沙成果,是新疆生态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2025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聚焦“攻坚战”“阻击战”增绿重点区域,坚持综合施策、科学治理,因地制宜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固定半固定沙漠区域,重点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以285公里锁边防护带“扩边”为重点,根据主害风方向和风力大小,在于田县、民丰县、皮山县等县市,合理拓宽防风阻沙林草固沙带。
在且末县、若羌县、策勒县等不具备生物治理条件的沙漠锁边区,人们巧妙地就近就地取材,合理选择不同规格的草方格沙障或高立式沙障,固定流沙。这些看似简单的工程措施,却凝聚着当地人千百年来与风沙抗争的智慧。
在巩固提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林草防护带方面,新疆同样多措并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实施封育封禁,曾经被过度放牧、无序开垦破坏的土地,在自然修复中逐渐恢复生机;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绿洲外围,林业工人穿梭于林间,对中幼林进行科学抚育,修剪病弱枝、清理杂草,为树木生长腾出空间;对老化退化林,则采取补植补造、更新树种等措施,不断提升防护效能。
从帕提古丽守护的且末绿洲,到全疆广袤沙漠上正在实施的精准治沙工程,新疆以坚定的决心和科学有效的措施,在沙海植绿的征程上稳步迈进,谱写生态保护的新篇章。
绿富同兴,沙地绽放 “希望之花”
在新疆的沙漠中,除了像帕提古丽这样坚韧的 “黑玫瑰”,还有许多“花朵”正在悄然绽放,为这片沙海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55岁的如孜·于素普蹲在滚烫的沙地上,小心翼翼地修复着被乌鸦啄破的滴灌管道。作为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员工,维护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如孜是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亚尔买亥里村的普通农民,家里原本种着9亩地的核桃、小麦和玉米。在沙漠里,靠天吃饭的日子不好过。听说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在招工,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现在每个月能多挣3000块钱,还能学到新的种植技术。”
提及在沙漠种植中草药的成功率,如孜的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他指着一望无际的沙地说:“别看现在还是一片沙土,再过一个月,就能看到一片片绿色,闻到中草药的香气。”他言语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从2025年3月开始,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1000亩的沙地上陆续种植了银杏、榅桲、酸枣、大果沙枣等乔木,以及红柳、梭梭、白刺、四翅滨藜等灌木树种,逐渐构建起“乔灌结合、林药间作”的立体生态体系。
在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的展板上,各种中药材开花的图片令人目不暇接:粉色玫瑰花、淡紫色丹参花、金黄色板蓝根花、白色白芍花……看着这些绚丽的色彩,不禁让人心生期待:若干年后,这片沙漠或许会成为花的海洋。
在和田县,曾经无人问津的沙地,现在成了能生金长银的“宝地”。
“我每天就想守在田地旁边,看着心里就乐呵。”52岁的农民艾克木·买提克然一早就来到沙枣林旁。2025年,他投入11万元,承包了50亩沙地种植大果沙枣,计划后期套种桃树和杏树。
大果沙枣耐旱、耐盐碱,是改良盐碱地的理想树种,3年后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200—300公斤,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每公斤售价可达70—80元。
和田县林草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生虎介绍,根据和田县人多地少的特点,当地创新推出“划地到村、承包到户、确权到人”的管理模式,将沙地低价承包给有治沙意愿的农户,并提供配套水电路基础设施。
“我在土地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如今政府又大力支持,提供补贴,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艾克木拍了拍沾满沙土的裤腿,黝黑的脸上露出笑意。
一场与风沙较量的生态战役,正转变为一条通往绿色发展的惠民之路。
多元产业,涌动绿色新机遇
在阿克苏地区,沙产业正以一种多元、蓬勃的姿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焕发出无限生机。
“以前这儿风沙很大,现在杏树一排排,风沙也不见了踪影。”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亚吐尔乡,村民吐尔逊·居曼轻抚着新栽的杏树苗。在他身后,今年新栽种的8000多亩新树苗正在春风中舒展嫩叶。
“这片3000亩的吊干杏林,盛果期亩产可达800公斤,鲜果销售收入可达16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拜城县瑞林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力伟指着远处的林区介绍说。
吊干杏种植兼具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不仅能使裸岩地得到有效绿化,还能起到防风护沙作用,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这一项目创造30余个固定就业岗位,月薪达4000元—5000元;在季节性用工高峰期,更可提供3000人(次)的就业机会,显著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这片林区还吸引了鹅喉羚、野兔等野生动物回归,生态效益显著。”华凌阿克苏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魏柯说。
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创新实践,这家企业在温巴什乡配套种植了2.7万亩苜蓿,采用指针式喷灌技术,既改良了土壤,又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料,实现了循环发展。
在拜城县的戈壁荒漠上,拜城豫信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832亿元的酸枣种植项目,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风沙中扎根生长。
7800亩的种植区里,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即使在寒冬腊月,项目也未曾停工,春节期间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戈壁上忙碌,仅用不到4个月,就让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初步具备了植树条件,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酸枣浑身是宝,不仅药用价值高,其维生素C含量更是苹果的276倍,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还将全力打造酸枣深加工一体化产业,实现从原料种植到产品精加工的产业链全覆盖。”公司董事长张浩燃算了一笔细账: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带动当地就业6000人(次),产值可达3500万元。
曾经贫瘠的戈壁滩,如今通过种植酸枣,摇身一变成为具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绿洲银行”。
在新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并非个例。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沙漠边缘,一眼望不到头、不断向沙漠腹地延伸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
目前,中国电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已完成光伏组件安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办理并网手续。据介绍,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4.2亿千瓦时,可供42万人使用一年,节约能耗约13.71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8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80.4吨。
“光伏治沙的核心理念在于,光伏板不仅可以作为发电设备,其铺设后还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进而稳定沙土、防止沙丘移动。此外,其遮阴效果还能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有利于沙漠植被生长,从而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中电建(沙雅)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杜思伟说。
为应对沙漠流动带来的挑战,项目团队在光伏板下铺设了密集的草方格。“沙漠是会流动的,在风沙环境下,一旦光伏板上有沙子遮挡,发电效率就会受影响。”杜思伟介绍,2025年秋季,项目团队将在光伏区周围种植1000余亩梭梭林,实现沙漠地区绿色发电和防风固沙的双重效益。
这种“蓝色屏障”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正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为推动沙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新疆各地还十分注重招商引资。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众多企业投身沙产业。如今,在沙漠地区,除了沙果种植、光伏产业,还有沙漠旅游、沙漠养殖等多种产业蓬勃兴起。让这片曾经被视为荒芜之地的沙海,涌动出澎湃的动能。
夕阳西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梭梭林披上金色外衣,中药材基地里农民们正忙着播种,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海洋般波光粼粼……这幅由万千治沙人共同绘就的壮美画卷,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亦向世界展示出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智慧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