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万亩猕猴桃产业园采摘猕猴桃。资料图片
工人在江西新西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分拣打包猕猴桃。 资料图片
“好山好水出好米,奉新大米香四方。”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天工米业有限公司墙上的几个大字,透着企业的自信。总经理陈锦华告诉记者:“有的客户来采购大米,说我们这里的生态好,连空气都不一样。因为品质好,奉新大米不愁销路。”
奉新全县种植水稻60余万亩,形成了种、产、销联动模式。这里的猕猴桃、毛竹等产业,也让当地人在绿水青山中致了富。
为什么奉新县农产品这么受欢迎?刚刚获评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的奉新县有何成功经验?为寻找答案,记者日前走进奉新县,探寻它的“两山”转化之路。
资金技术扶持,猕猴桃种植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奉新县赤岸镇城下村下梅组,整洁的道路两侧是密布的猕猴桃林。
这里曾是奉新县最穷、最苦的乡村小组之一。
“我们这里要么是稀泥田,要么就是山坡,水稻产量低,过去大家为了讨生活,只能跑出去打工。”城下村党支部书记涂以松说。
城下村的转折出现在2019年。考虑到奉新县猕猴桃种植历史悠久,县政府出台了系列帮扶政策,大力扶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猕猴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开展全链帮扶,并选取培育“魁蜜”“早鲜”“金丰”等一批猕猴桃新品种,积极挖掘培育乡土人才和本土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
政府的资金、技术扶持,加上下梅村山坡地适宜猕猴桃生长的夹砂土环境,让下梅组猕猴桃的品质脱颖而出,顾客渐渐多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在下梅村,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冷库。这是因为猕猴桃“要存,又怕存”。据介绍,猕猴桃采摘后放置一段时间,才能到最适合食用的甜度,可一旦常温放得过久,又会烂掉。
有了冷库,猕猴桃就能保存好几个月,从8月成熟采摘一直卖到次年3月,延长了猕猴桃的售卖时间,增加了销量。为了鼓励乡民安装冷库,当地还规定,每户人家安装一个冷库,政府就补贴一半的费用。
城下村下梅组还花费3万元购置直播设备,定期直播带货,仅2022年就直播56次,收入达130多万元。
“今年气候好,我们的猕猴桃品质更好,收入肯定要远超去年。”涂以松骄傲地告诉记者。
如今,仅靠售卖猕猴桃,下梅组每户家庭少则收入十余万元,多则可达40万元。20多户外出务工人口也返乡种起了猕猴桃。城下村下梅组还被评选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延伸产业链条,智慧农业建设创造多重效益
为了进一步促进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奉新县在赤岸镇猕猴桃集中种植区启动“万亩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不仅猕猴桃种植面积达两万余亩,产业园内还聚集了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发展出从初级零售到高端销售等多种业态。
“我们选择种植猕猴桃,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占用基本农田,只在荒坡地上种植。同时,它的枝叶生长量大,每年回归土壤,提高土壤养分,实现绿色循环。产业园区为猕猴桃种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不仅产量增加了,品质好了,农民收入也提高了。”奉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尚亮说。
目前,万亩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建设了多功能服务中心、产业科研培训中心、万吨贮藏保鲜库、猕猴桃鲜果分选包装厂、电商物流平台,并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及“赣农宝”电商平台对接,开展“智慧农业”示范点建设。
园区内的江西新西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便是一家从事猕猴桃分拣、深加工的企业。猕猴桃果脯、猕猴桃酒、猕猴桃果糕等,从这里的车间出发,远销四方。
50岁的下梅村村民帅玉娥在这里上班。她说:“我以前在县城里到处打零工,2016年到了这里,从猕猴桃种植、包装开始,什么都学着做,现在已经是管理层了,工资也从过去的每天90元,涨到现在的每月4000多元。”
让群众受益的不仅是猕猴桃种植,还有深加工、运输等延伸产业链。
而在奉新县,这样的产业不仅有猕猴桃,群众常吃的今麦郎泡面中那小小竹筷的故乡,也在这里。
1996年,我国最早从事竹材资源开发利用的江西飞宇竹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奉新县成立。
“做企业要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同时也想让山里的农民把绿色资源变现。”江西飞宇竹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余红梅记者。
这里的农民在长笋时节和割稻时节格外繁忙。这段时间恰恰是竹子加工企业的生产淡季,厂里的工人可以回家务农。到了农闲时,山里农民又回到公司来从事竹制品加工生产。此举既能“以竹代木”,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又可以让农民多份经济来源。
据了解,飞宇竹业集团还从农民手中收购竹子,并加工成家具、竹筷、毛巾、纸巾等,让浑身是宝的竹子得到充分利用。
旅游业兴旺,“只要勤快就能多赚钱”
经济条件好了,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如今,走在奉新县街头,不少游人感叹:“这真不像个小县城呐。”
“如果说这里的食物留住了我的胃,那留住我身体的一定是这里的环境。”微博上,有网友回忆在奉新县旅程时说,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奉新县的九仙村。
九仙村起初因九仙温泉而闻名,后来,许多人发现,由于地理原因,当地夏季气温远低于城市,空气质量也很好。追求休闲、养生的游客慕名而来。
当地村民瞅准商机,纷纷将自己家改造成民宿。早平山庄的老板熊早平,就是九仙村最早一批经营民宿的村民。她说:“以前我们的收入就是靠卖山货,民宿开起来后,每年7月—9月来玩的游客住都住不下嘞。”
熊早平还骄傲地拿出自制的豆荚干、辣椒干等山中干货,请客人们品尝。她告诉记者,原料都是山里采摘的,游客品尝后也喜欢买一些回去。“可以说,只要我勤快,就能多赚钱。”
近几年,九仙村的游客越来越多,直接带动村民增收,每户平均年收入达10余万元。
今年9月,奉新县还举办了舞龙庆丰收活动,吸引游客约3万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也让奉新猕猴桃、大米、毛竹等产业更加广为人知,让奉新绿色招牌更加响亮。
宜春市奉新生态环境局局长涂发明表示,近年来,奉新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创新发展三大产业,成功探索出一条“农业育新、工业立新、文旅出新”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提升“两山”转化水平,让奉新县的生态成为利民富民的一大法宝。
原题:留住我的是这里的好山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