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30日,上海市试点碳市场纳管企业已全部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1年100%履约的纪录。上海市试点碳市场启动以来,现货累计成交2.56亿吨,成交金额50.81亿元。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28个碳市场在运行,覆盖了全球55%的GDP、1/3的人口。我国碳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已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覆盖碳排放规模超50亿吨,碳价保持在50元/吨~90元/吨。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约束激励机制持续完善,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所受影响逐渐从弱转强,开展碳资产经营管理的需求更加迫切。
政府层面近日释放出两大重要信号。和未来碳价密切相关,即有关配额结转限制的新规定和再度明确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如果全国碳市场有偿分配政策落地实施,将会对碳价产生什么影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近日,首批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正式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挂网公示,这也是我国CCER市场自今年1月22日正式重启以来的首批新项目。在业内看来,首批CCER项目正式挂网公示,标志着我国CCER市场真正意义上的重启,碳市场建设迎来新里程碑。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日前印发《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2024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作为我国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指导目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碳排放计量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各行各业提供了精准的碳减排“行动蓝图”。
碳排放权交易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牵引性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近期,生态环境部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并发布水泥、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技术指南,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ETS)扩围迈出关键步伐。
全国碳市场碳价再次破百,9月24日全国碳市场开盘价95.22元/吨,最高价100.60元/吨,最低价95.22元/吨,收盘价100.37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5.41%。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碳价呈现略有波动、稳步上扬的态势。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综合价格收盘价在50元/吨—82元/吨之间波动。在第三个履约周期(2023、2024年度),收盘价突破百元后,回落后再次破百,较启动时48元/吨的价格上涨一倍多。
2024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发布更多方法学,纳入更多参与主体,严格监管碳市场数据质量,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近日,宁夏彭阳县、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广西灵川县先后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各1单,分别交易碳汇量3.6万吨、15.1万吨、2.24万吨,交易金额分别为111.6万元、543.6万元、112万元,交易收益主要用于当地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乡村振兴以及村民创收共富等。水利部表示,将系统总结地方经验,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碳汇标准,建立健全监测核算体系和统计制度,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关于管控范围的描述“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产生的直接排放”意味着中国强制碳市场对于温室气体管控范围将明确为“范围一”直接排放,不再对“范围二”即企业外购电力、蒸汽、供热或制冷而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