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北方信托北京时间7月15日宣布,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合作,探索如何在澳大利亚通过商业银行账户交易诸如碳信用额之类的代币化资产。本月稍早,摩根大通宣布,其区块链业务部门Kinexys正在开发并测试一款新的区块链应用程序,旨在将全球碳信用额代币化,以解决阻碍自愿碳市场(VCM)发展的标准化和透明度问题。
在信息披露领域,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协同与差异正重塑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实践逻辑。近日,在2025绿金委年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组牵头人殷红发布了《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实践进展》《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ESG政策与市场的影响》等课题研究成果。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要求,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力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银发〔2021〕96号文印发)为基础,修订形成《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
在全国碳市场即将迎来四周年之际,许多呼吁已久的变化迎来了宝贵的机遇期。在7月4日举行的2025绿金委年会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价格发现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何为碳排放进行合理定价并纳入金融体系的决策过程中,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碳市场的机制建设对于碳价形成至关重要,被认为是助力碳减排目标实现及降低减排成本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围绕绿色金融的重磅政策描绘出行业发展的十年目标和路线图。决策层的重视、市场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迫切压力,正汇聚成一股“不得不干”的合力。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40万亿元,位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发行规模持续扩大,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绿色产业。绿色保险也加速前行,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的绿色金融已发展了十年,逐步成为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手。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的绿色金融构建了政策驱动、市场联动、科技赋能多位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随着全球绿色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走深走实,绿色金融日益成为中企“走出去”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此背景下,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可有力推动中企绿色投资国际合作,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推进,绿色投融资规模呈增长态势。绿色投资资金集中涌入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 “纯绿” 领域,而钢铁、化工、交通等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项目却面临融资瓶颈,资金供需错配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转型金融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焦点。近日,在2025绿金委年会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期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围绕转型金融等话题接受了专访。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还牵头修订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境内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范围,煤电、钢铁、建材、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也已经在20多个省市适用。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一场金融支持高碳行业绿色转型的实践正在银行业展开。从威海银行推出的“可持续挂钩节水贷款”到兴业银行落地的铝业转型贷款,银行为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注入金融活水。
近日,农发行花垣县支行成功审批全省首笔湘林碳票质押项目贷款7900万元并实现首笔投放,用于支持花垣县农业推广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融创新,为全省林业碳汇开发探索了新路径,展现了政策性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