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东方市的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监控相机拍摄到了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小灵猫、圆鼻巨蜥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海南兔等。
9月5日,记者从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历经三年多的野外调查,根据形态、分子和声谱数据分析,南宁师范大学研究员与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共同发现掌突蟾属一新种——武鸣掌突蟾。模式标本采自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日介绍,该保护区巡护员近日在日常巡护返回途中,发现路边草丛上有一只不同寻常的蝴蝶。后经昆虫专家鉴定,确认该蝴蝶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的雄性个体。
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14日对外透露: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ZooKeys》8月10日刊登了权威文章,科考专家在该保护区发现了一昆虫新物种——鹰嘴界寥溪泥甲。
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联合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物种——广东溪蟾Bufo exiguus。相关论文已在《Vertebrate Zoology》(脊椎动物学)期刊上正式发表。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这里缺氧、寒冷、风大、草稀,而藏羚羊却在这里顽强地生存。那么,藏羚羊是如何在严酷的高原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的?
“今年,在丽江市政府及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和重点资助下,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的泸沽湖珍稀土著鱼类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启动,目前取得重大突破。泸沽湖特有鱼类小口裂腹鱼人工驯养繁殖首次获得成功。此次人工驯养繁殖成功泸沽湖土著鱼类属国内首例。”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屏障,湟鱼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物种。2004年发布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每年端午前后,青海湖中的湟鱼会向着汇入青海湖的各条河流开始洄游,溯流而上,产卵繁殖,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生态奇观。
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监测人员日前在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处麦田里发现了一群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数量至少26只。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多地都发现了这种珍稀鸟类。但如此多的黄胸鹀集体出现,还是头一次。
近期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过程中发现了6个昆虫新种,分别是武夷拟网蚊、尖吻拟网蚊、武夷倒毛摇蚊、双斑倒毛摇蚊、扇刺合脉等翅石蛾以及戈氏长肢蝶石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