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站(南沙站)科研人员联合驻礁环保部门,日前在我国三沙市永暑礁首次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
据广东省林业局7日消息,今年6月,广东记录到多起中华穿山甲外出“闲逛”的事件。其中,广东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带幼崽觅食的珍贵画面;河源市东源县一只中华穿山甲因夜间“溜达”迷路,经林业部门及时救助后放归自然;潮州市一汽修厂内发现一只中华穿山甲,当地林业部门迅速响应并实施了救护。
贵州赤水市复兴镇河段,大鱼坝水域。粼粼水波中,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鲟鱼苗,不过指甲盖大小,身体泛着淡淡的青灰色,被水流带着缓缓向前。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孔色乡金卡村万亩花海迎来“盛装访客”——2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马鸡拨开白色银莲花,黑白相间的羽毛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鲜红脸颊如玛瑙镶嵌。曾隐匿深山的珍禽,如今在村庄周边的草甸上悠闲踱步、啄食,与牧人、帐篷、炊烟构画出川西高原独有的生态画卷。
近日,泉州观鸟界迎来重大喜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喉林鹟首次在泉州地区被记录,为“泉州市鸟类名录”增添了第403个成员。该发现使泉州市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增至104种,占全市鸟类总数的25.8%,保护物种数量持续领跑福建省。
中国和缅甸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近期在云南怒江水系与缅甸伊洛瓦底江水系发现魾属鱼类两个新物种——原魾和长丝魾。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动物学期刊《动物系统学与进化》上。
近日,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四川省广元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嘉陵江流域(广元境内)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并拍摄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这一发现充分展现了广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显著的生态保护成效。
黄腹角雉是我国独有的珍禽,仅生活在南方部分省份的深山区。由于数量稀少,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近段时间,福建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的活动影像,这也是黄腹角雉第一次在该区域被发现。
记者6月16日获悉,我国科学家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树蛙物种——墨脱树蛙。这一研究由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南大学、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完成,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动物系统学与进化》上。
近日,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最新统计数字公布:我国种群数量达到2555只。令人欣喜的是,仅仅11年,武汉观测到的总数量从零增长到540只,占全国总数超五分之一,居全国特大城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