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电池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
与2020年版的国家标准相比,本次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修订热扩散测试、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值得关注的是,热失控防护从“逃生窗口”到“零容忍”。新国标将热失控后的安全要求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同时规定烟气毒性不得威胁乘员生命,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汽车新四化产业研究者、知行韬略合伙人杨继刚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动力电池新国标发布,将会深度影响中国汽车产业链长期走向,包括:倒逼电池企业加速技术创新与体系升级。新国标对热扩散、安全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倒逼动力电池企业全面升级热管理、隔热阻火、防爆等核心技术体系。这意味着不仅材料端(如隔膜、电解液、正负极等)要实现本质安全化突破,系统设计也需重构。尤其在CTP/CTC一体化趋势下,电池包的安全设计成为关键。”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新国标通过严苛测试公开保障电池安全,将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新国标发布前,3月末,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高速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起火,驾驶员和两名乘客全部身亡。该事件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
杨继刚特别指出:“具备研发资源和验证能力的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则有望借势拉大技术与市场占有率优势,同时,中小电池厂也将面临严峻挑战,需要投入更高研发成本升级材料和结构设计。”
记者关注到,宁德时代、比亚迪已经提前布局无热扩散技术(NP)。热扩散是电池包内由一个电池单体热失控,引发其余电池单体接连发生热失控的现象。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介绍:“系统设计方面,我们率先发布并大规模量产了‘无热扩散’技术,也称为NP技术。我们的第三代NP技术(NP3.0)不仅能保障电池系统在发生热失控之后不起火、不扩散,更能进一步做到‘不冒烟’。”
“或将重塑电池供应链与上下游协同逻辑。新国标将改变动力电池设计、验证、量产的链条模式。例如,为满足‘无热扩散’的要求,电池企业需更早介入整车设计阶段,形成更强的定制化配合。同时,材料企业需提供更高耐热及阻燃材料,检测机构和认证实验室的需求亦将激增。整个供应链将向‘安全优先、协同开发’模式演进,考验的是产业链的系统响应能力。”杨继刚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新国标采纳了UN R100、ISO 6469-1等国际标准,提升中国电池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杨继刚指出:“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提速,本次新国标的出台有望成为国际安全标准的新标杆。未来出口车型将以此为参照,推动海外市场对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重新定义,提升中国电池厂商的全球话语权。”(陈茂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