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全球每年有20亿吨沙尘进入大气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4-07-12 09:38:18

字号

沙尘暴无国界。据新华社报道,《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去年11月15日在一场会议上发出警告,据估算,全球每年有20亿吨沙尘进入大气,“重量相当于350座吉萨大金字塔”。报告还指出,超过四分之一的沙尘暴与人类活动有关。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等原因加剧沙尘暴天气,全球每年损失近10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


专家警告,沙尘暴对生态治理、人类健康、农业种植、生存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促进全球更好地认识防治沙尘暴对人类健康和福祉、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加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性,2023年6月8日,联合国大会将7月12日定为国际防治沙尘暴日。


沙尘暴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而广泛的挑战,已成为全球关切的问题。沙尘暴作为地球自然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不可持续的土地和水资源管理等人为因素可助长其形成,反之,沙尘暴也会加剧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沙尘暴影响。目前,沙尘暴对实现联合国制定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1个目标及其落实手段构成严峻挑战。


为响应关于防治沙尘暴的决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成立了联合国防治沙尘暴联盟,积极主动应对沙尘暴,并加强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合作与协调,共同防治沙尘暴。


我国作为《公约》成员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等政策、法规,在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得到国际社会“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的广泛赞誉。中国积极推动防沙治沙的国际合作,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成为各国交流防沙治沙经验的重要平台。


防治治沙的中国担当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


1978年正式启动实施的“三北”工程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我国防沙治沙伟大成就的集中体现。


“三北”工程承担着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重要任务。截至2020年,已累计实施五期工程,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工程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农田林网初具规模,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我国还相继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北方防沙带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带动重点地区集中治理、规模推进。全国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31亿亩,石漠化治理面积6082.63万亩,封禁保护面积2707.5万亩,设立国家沙漠公园128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我国53.1%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中国把“三北”工程建成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交上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一份完美答卷,展现了新时代荒漠化防治大国新担当。


据悉,近20年来,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由1981年—2010年均值17次减少到近10年均值9.2次。


中国沙尘暴沙尘物质溯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6月,“中国沙尘暴沙尘物质溯源研究”课题成果通过论证。


该项目由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院自主立项,西北院联合西安理工大学、国家气象中心开展了沙漠沙地调查等多项研究,系统收集整理1980年以来有关沙尘发生的记录与观测数据以及西北院采集保存的89个风沙样品,实地采集四大沙漠八大沙地沙尘样品502个,动态收集特大沙尘暴事件沙尘样品近百个,测试样品145个,对东亚区域内18个沙源地排放地的沙尘进行全面标记,研建了沙尘潜在源区识别体系。


该项目建立了我国北方沙区和沙尘天气尘源首个本底数据库,系统分析了我国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区域及变化特点,确定了境内不同沙漠、沙地和降尘物质组成,研究了沙尘发生的主要天气系统,明确了生态环境及气象条件是沙尘变化的主要原因,构建了沙尘潜在源区识别体系,明确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路径。结果表明,蒙古高原是东亚地区沙尘释放最多的地区,也是华北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并基于沙尘轨迹识别结果提出了我国沙尘策源地防治策略。


西北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我国沙尘频发、沙尘物质源头不清等问题,西北院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扩展研究范围。该课题还将建立覆盖华北、西北地区的沙尘物质数据库,完善华北、西北地区主要城市沙尘过程来源解析方法,开展沙尘暴发生时空分布预测,明确沙尘暴沿程沙漠沙地、荒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沙尘的贡献,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应用。


沙尘天气防御指南,请您收藏!


71624e326f1f9603e648414d3488457d.jpg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国家林业草原局、中国绿色时报、中国国家图书馆、新华网等。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