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七个碳交易试点之一,湖北经过十余年探索实践,已建立了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运行成效全国领先。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1118.39万吨,跃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同比上升19.1%;年度成交额4.72亿元,同比上升13.9%;日均成交量4.66万吨。
近年来,湖北瞄准碳交易、碳金融、碳普惠、碳资管等领域,碳市场正加速转型,由单一的“卖碳翁”向提供绿色金融综合服务的“碳券商”转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清结算信息显示,截至今年1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总量4.43亿吨,累计成交总额250.25亿元。
加快推进试点碳市场转型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主动提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双碳”目标,充分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让二氧化碳排放权像商品一样在市场自由买卖。作为区域“双碳”工作探路者,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简称“湖北碳交中心”)开始了湖北碳市场的转型之路。
在湖北武汉,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承担了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结算等职能,成为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
2010年,湖北提出“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次年,湖北入列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4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截至目前已有300余家企业入驻交易,企业综合能耗在1万吨标煤以上,碳排放量较大。得益于湖北试点碳市场的领先优势,中碳登最终花落湖北。
2023年7月,为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重塑湖北碳市场领先地位,湖北宏泰集团高位推动并印发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碳市场“三个中心”,着力提升湖北在全国碳市场的影响力和产业引领力。
对此,在配额分配上,湖北碳市场将分配时间从9月提前到3月,分配比例从50%提高至70%,累计向全省288家纳入企业发放预分配配额1.07亿吨,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基础。
在提升数据质量上,湖北碳交中心配合主管部门优化核查方法,提高行业数据质量,相关建议被写入湖北碳市场碳排放核查工作通知,有效提升了湖北碳市场的数据质量。
2024年1月13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对湖北碳市场扩容工作进行了明确。办法提出,本省行政区域内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工业企业,应当列入本省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并实行碳排放配额管理。这意味着,湖北碳市场将通过“降门槛、扩行业”,扩充纳入排放规模,提高纳入企业数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湖北碳交中心碳交易部负责人表示,在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湖北加强区域碳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先行先试“试验田”作用,持续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积累经验。下一步将对全省符合“降门槛”要求的企业进行数据摸底,对数据中心、建筑等拟纳入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开展配额预分配、降低交易服务费、完善会员体系等多方面促进市场流动性的举措。
构建完备碳金融市场体系
从地方起步,走向全国统一,湖北“十年磨一剑”磨出注册登记系统,并持续发挥碳金融“虹吸”效应,打造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88亿吨、成交额95.75亿元,分别占试点碳市场的42.7%、42.2%。
为打造低碳生态圈,近年来湖北宏泰集团发挥国家级平台资源集聚优势,加大力度推进涉碳机构聚集,打造覆盖全过程、全口径、全要素的碳市场创新业务链条和机构集群。同时依托中碳登、湖北碳交中心和武汉碳普惠三大碳要素机构,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碳市场协同发展的立体网络,建设具有湖北特色的碳金融生态系统,为湖北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赋能。
2023年12月29日,湖北统一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整合碳排放权、排污权和矿业权交易,并积极拓展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产品,实现了统一账户管理、统一产品管理、统一核心交易、统一终端管理。
除升级交易系统以外,湖北碳交中心还通过建立会员体系、减免交易服务费等方式,提高经营主体交易积极性,提升湖北碳市场活跃度。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在碳普惠方面也已积累了大量经验。碳普惠的快速推进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湖北碳交中心已与武汉市和武昌区的碳产业平台共同成立碳普惠管理公司,建立并运营集个人碳普惠、企业碳核算、碳账户登记于一体的统一碳普惠平台,企业和个人低碳行为将会被量化并计入“碳账户”,支撑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以武汉市试点为起点,平台将逐步延伸覆盖全省和全国。
2023年12月25日,湖北碳市场控排企业武汉三镇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来自碳市场之外的2家企业的碳普惠减排量7609吨,用于抵销其部分碳排放量。这是湖北碳交易市场成立以来的第一单碳普惠交易。
随着碳普惠减排量进入湖北区域碳市场交易,并用于履约抵销,扩充区域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同时还将激发企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碳工作的动力。
未来,建材、钢铁、有色、石化等符合纳入门槛的7大行业都将逐步从试点碳市场过渡到全国碳市场,湖北碳市场也将持续推进降低纳入门槛,并将纳入行业向非工业行业扩容,数据中心、建筑等行业有望陆续纳入。(记者 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