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立秋 | 秋虽至,暑未尽,小心“秋老虎”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3-08-08 11:05:54

字号

立秋.jpg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2023年8月8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立秋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不代表酷热终结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宋代诗人刘翰在《立秋》中描述的“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十分生动地表达了立秋天气转凉的特点。那么,立秋等于入秋吗?


其实,立秋节气的到来,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它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这段时间依然暑气蒸腾,气温并未下行,“秋老虎”还在发挥着它的余威。


气候学认为,当连续五天内的平均温都低于22°C时,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秋季。按照这一标准,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还处于夏季,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故立秋后仍处于酷热的盛夏时分,距离秋天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叫做“长夏”。


所以,想要立秋后就马上凉爽还为时尚早。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气候差别大,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暑热之时。北方的炎热天气会在立秋之后盛极而衰,人们常常能够率先体验到立秋前后天气由潮热到干爽的转变。南方则依旧上演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连续剧的续集。



立秋时节习俗多


关于立秋节气,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


古时候,人们会在立秋日称体重,然后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由于夏日天气炎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大多会变瘦,于是就有了“贴秋膘”一说。不过,立秋之时暑气尚健,吃太多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脾胃负担,因此,切忌盲目进补。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立秋时节,我国的“咬秋”习俗,是指在立秋日多吃西瓜,以求解暑降燥。


立秋养生正当时


燥是秋的主气,因此,立秋时节的养生重点是健脾胃,润“秋燥”。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立秋之后,燥气当令,人们易出现咽干舌燥、鼻塞咽痛等不适症状。此时可以多吃莲藕、百合、杏仁、萝卜、山药、枸杞、银耳、鸭肉、柚子等润燥养阴之物,防燥养肺,清热生津。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酷暑,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所以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记者 林舒颖)


总体来看,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离不了“热”这个主题,最低气温变化也不明显。实际上,除了常年无夏的一些地区之外,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前后才会有秋意。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江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才吹至江南一带。


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福州晚报、江苏生态环境、央视新闻、中国天气网等,图文侵删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