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论坛 >  正文

2025年固废绿色处置与深地空间碳废技术交流大会在徐州召开

来源: 中国环境 时间:2025-11-19 17:55:47

字号

近日,“2025固废绿色处置与深地空间碳废技术交流大会”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会议以“固废赋能 碳索未来”为主题,聚焦固废资源化与碳减排协同技术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1.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学术专家委员会主席郝吉明代表协会学术专家委员会向大会致辞。郝吉明指出,本次大会主题精准把握了固废资源化与“双碳”目标两大关键战略,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固废治理需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并应勇闯“深地空间碳废技术”这一前沿科研“无人区”。期待与会专家能畅所欲言、共谋良策、促进合作,共同为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特邀主旨报告环节,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聚焦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有机固废资源化及绿色技术产业化等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同济大学教授戴晓虎在《有机固废资源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有机固废处理在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中的战略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机遇。他详细阐述了该领域在技术、政策与市场等方面面临的关键挑战,指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有机固废资源化蕴含巨大发展潜力,为未来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方向提供了前瞻思路。


本次会议特设高端对话环节,由戴晓虎主持,特邀请清华大学教授李金惠、复旦大学教授张士成担任对话嘉宾。3位专家围绕“固废处置与碳减排创新技术”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讨中国巨量固废安全、可持续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系统解决方案。戴晓虎指出,面对我国每年高达百亿吨的固废产生量,传统的处理思路与经济、科技现实存在脱节,并提出“地球物理化学宏循环”概念,旨在探索让固废在经过必要处理后,以安全、可控的方式回归自然环境的路径,这或将成为支撑中国固废治理体系的关键之一。


李金惠回顾了国内外相关实践,如德国的地下矿井处置和美国的深井灌注技术。他强调,中国国情特殊,固废产量大、人口密度高,不能简单照搬国外模式。在推行任何宏循环方案时,环境风险评估是首要前提和最重要的手段。他呼吁科研界应致力于建立科学的长期稳定性评估模型,为决策提供坚实依据,避免为解决眼前问题而做出不负责任的妥协。


张士成从“双碳”目标和物质循环失衡的宏观视角进行了阐述。他提出,将城市有机固废中的碳和营养元素回归农业,或将其转化为生物炭并进行封存,是实现“负碳”和弥补地球物质循环不均的重要路径。他认为,地球宏循环应与区域地质条件相结合,将固废处置与二氧化碳封存等技术有机联动,为长三角等地区的碳中和目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戴晓虎最后总结指出,“地球物理化学宏循环”可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固废解决路径之一,但亟须科研、政策与监管技术三方面协同推进。未来需加强地球化学等基础研究以精准评估长期风险;生态环境部门需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建立智慧监管体系,杜绝违规行为;同时,在矿山修复、盐碱地改良等土地利用方面进行审慎探索,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这一新路径在科学和安全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绿色技术银行管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席芙蓉以《有机废弃物绿色低碳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为题,根据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的丰富经验,分享了对于绿色技术,特别是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产业化转移转化的深刻洞察。她指出,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面临着独特的“死亡之谷”,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中间型甲方”为核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广州大学教授寇世聪在《建筑废弃物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关键技术》报告中,直面当前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偏低的现实问题。他阐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产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瓶颈,并系统性地提出了以“4M创新”与“五位一体”技术体系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为建筑固废从“垃圾”回归“资源”指明了路径。


浙江大学教授吴伟祥在《有机垃圾资源高值化利用路径探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现状、痛点与未来方向。他指出,有机垃圾资源化是垃圾分类工作的最大难点,也是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未来必须从低端徘徊的传统产业,走向分类分质、定向高值转化的现代化高端产业。( 作者:中环报记者李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