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路径下江苏生态文明舆论引导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11-17 14:13:13

字号

当长江江豚的“微笑”频频刷屏朋友圈,当“江苏物种日历”准时点亮网友屏幕,当“年味”微电影里生态环保人的坚守引发10万+共鸣——这些生动场景,见证了江苏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生态文明舆论引导工作落地生根。


“十四五”以来,江苏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全省GDP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2024年PM2.5浓度改善14.6%,连续4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改善6.3个百分点,连续3年达到优级水平;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太湖2024年首次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纵观江苏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近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加强舆论引导处置、强化互联网管理、建强守稳意识形态阵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新时代做好生态文明舆论引导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路径。


江苏生态文明舆论引导实践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更加响亮,让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江苏生态环境系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着力从三个方面系统推进。


一是不断筑牢思想根基。率先建成全国首家生态环境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连续三年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大赛,接续开展“百场”巡讲,覆盖“百万”人次,获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牵头编写全省首套生态文明教育系列丛书,推动“生态文明第一课”覆盖千万中小学生,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


二是持续扩大宣传阵地。始终以群众关切为导向,持续壮大主流舆论声势,中央媒体多次聚焦江苏实践,彰显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的影响力。围绕“长江大保护”“新一轮太湖治理”等“国之大者”,全方位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其中“生态环保看江苏”微博话题在江苏正能量网络精品评选中荣获“网络正能量专题专栏”精品。构建以“江苏生态环境”微博、微信为龙头,以全省13个设区市为重要宣传力量的全省生态环境新媒体矩阵,以年轻化表达打破传播壁垒,形成新媒体矩阵多级联动的模式。


三是拓展优化共治格局。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成为生态文明舆论引导的“同盟军”。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行动方案》,高水平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环境美》编撰,推出《又见青绿——耿车模式“蝶变记”》等反映基层实践创新的文学作品;推动“南通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建设”等3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连续七年举办长江大保护“小使者”“蔷薇花信”等品牌活动,制定《“美丽江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生态变化、参与环保实践,广泛凝聚生态共识,显著提升舆论引导效能。


江苏生态文明舆论引导启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生态环境保护先行区,地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和对外开放前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中肩负重要使命。


近五年来,江苏各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美丽江苏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变化,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最有获得感。


只有展示好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变化,讲清楚生态治理硬举措背后的美丽江苏故事,才能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一是把握舆论引导正确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路径下江苏生态文明舆论引导的“定盘星”。深化研究阐释,充分发挥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江苏省生态文明学院的平台作用,推出一批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舆论引导提供理论支撑;强化深度引领,把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持续举办宣讲大赛等活动,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分众化”宣讲,推动从“广覆盖”向“精准滴灌”转变;主动服务大局,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一中心,服务美丽江苏建设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对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理疏导、事半功倍作用,激发全社会攻坚克难、改善环境质量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锚定目标做好正面宣传。聚焦“经济大省挑大梁”,讲好江苏在长三角、长江流域两大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中的实践探索、推动区域共保联治的特色做法;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辩证统一,讲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有力举措、显著成效;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讲好群众身边生态环境的新变化,让真相和事实跑赢谣言和质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美丽江苏建设“开路搭桥”。


三是提升舆论引导协同效能。借船出海、声画共鸣,构建“大宣教”工作格局,突破部门局限、打破工作壁垒、打通内在关联,建立系统内外统筹协调机制,争取各部门、各群团组织的支持,融合“报、台、刊、网、端、微”多方力量,让新闻发布有力有序、宣传报道有质有量、活动组织有声有色;快艇破冰、同心同向,牢牢把握生态环境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针对各类环境舆情和突发事件,依托舆情信息化平台和舆情研判机制,推动环境舆情线索的线下调查核实工作,将舆情处置关口前置,及时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正面引导,及时化解基层矛盾问题,解决合理诉求;及时通报网络信息线索,科学研判环境风险,调度核实可能造成次生环境污染的突发事件,迅速启动响应,为重大环境事件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之一。这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路径下的生态文明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江苏在生态文明舆论引导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面临舆论环境复杂、传播能力不足等困难与挑战,需要持续提升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影响力,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努力在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江苏担当、江苏作为。( 作者:李媛媛 王洋溢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特约研究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