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 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向新而行①
“十五五”规划建议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本栏目即日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果,探讨如何更好激发改革创新动力,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编 者
燃“冰”成炬,深海逐梦。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潜水器,在南海1522米深处的冷泉口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再用光伏电能引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由此诞生。
如果把广袤海洋视作一张画布,海洋装备恰如生花妙笔,助我们勾勒向海图强的航线。报告显示,全球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达30.64万件,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约16.66万件,占全球比重达54.4%。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海洋装备业的突破性进展,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激发发展活力的生动缩影。
从跟跑到领跑,紧紧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蛟龙”入海,“蓝鲸”遨游,海上崛起风机“森林”,深海诞生智慧渔场,高端海洋装备的密集涌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边界,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协同发展。这背后,是材料科学、智能控制、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的集中突破,是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持续提升。
回看“十四五”时期,国产光刻机取得重大突破,多个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问二号成功发射……这些成就表明:唯有自主创新、自力更生,才能掌握战略主动。展望“十五五”时期,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不断增强。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独特优势。办大事、闯难关,集中力量是关键。大洋钻探装备被誉为海洋科技领域的“皇冠”。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由150余家单位密切协同、共同建造,不仅汇聚海洋、地质、船舶等领域顶尖科技成果,主要性能指标全面领先,建造周期也较国际同类型船缩短了一年多。
科技自立自强源自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部门联动,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我国科技体系的整体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无论是加强原始创新还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目的都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受益于有效专利数量多、质量好,我国海洋经济不断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南京大学是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得益于厘清知识产权关系,该校物理学院教授陈增兵的创业团队吸引到千万元级社会资本,将量子通信软硬件模块产品化。从实践看,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将更为通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作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锐意改革、持续深耕,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加速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李 斌)
